齐鲁网4月21日讯 近日,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老战士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连日来,"时代楷模"朱彦夫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朱彦夫挑战生命极限、一心为民的精神信念,感动了很多人。
张志宁 德州日报社首席记者
无论是村里的干部、还是普通的村民,无论谁来到沂源县城,都要到老书记朱彦夫家中看望,或是请他品尝村里新下来的果子,或是向他说说村里的情况。虽然朱彦夫已离开岗位三十多年的时间,但大家始终没有把他忘记,因为他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头。
1996年,省委作出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虽然已经过去了18年,但朱彦夫的事迹却越来越广泛地进行传颂。大家敬仰他,不仅是因为他从14岁参军、参加过上百次战役、3次立功等赫赫功名,也不仅是因为他10次负伤、做过47次手术、失去四肢及左眼等英勇壮举,更是因为他凭借残缺的身体、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25年如一日地带领村民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以常人难以承受的苦和累,硬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离开乡村后,依然不顾自己百病缠身,时刻为乡亲们留意致富信息,并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把余热献给教育下一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他缺手缺脚,但一点也不缺"钙";他放弃优厚的待遇根植群众,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以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
心中装着群众,肩上才能有担当。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心里一定要装着群众,竖起群众意见的"镜子",掌握群众工作的"方子",瞄准群众利益的"靶子",确立群众满意的"尺子".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不断提高亲民服务的能力,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才能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党员"名片"要靠行动锻造、作风铸就、口碑支撑。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行动之中,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同群众的沟通交流,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做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用脚丈量民生,用心贴近民意,用情化解民忧,打造属于自己的党员"名片",在履职尽责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以无愧于党员的称谓。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基层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是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走实、走稳、走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要靠实干,服务本领也要在实践中磨练。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走进基层,及时回应群众的呼声,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获得群众真心的支持。要始终保持想去干事、愿意干事的热情,提高能干好事、能干成事的素质和本领,不断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和干事创业新成绩取信于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