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记者 王立强)日前,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黄亚洲撰文《听听明朝运河的水声》,高度评价了济宁作家杨义堂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大运河》。
长篇小说《大运河》是济宁作家杨义堂新近出版的一部小说,也是杨义堂继《大孔府》之后,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大运河》选取明代永乐年间开通大运河的一段历史,由一个农民担任治河总师,他所设计的大汶河戴村坝和大运河南旺枢纽,解决了制约大运河的水源和如何越过“水脊”等一系列高科技问题,带来了北京城明清两代500年的繁荣,也带来了济宁、聊城、淮安、扬州等一批运河沿岸城市的兴旺。长篇小说《大运河》不是简单地叙述史实,而是围绕着这段历史,讲了一串宏大而又缜密的故事:工部尚书宋礼顶着朝廷内外的种种压力,坚持治河,第一次治河工程完工后却没有水,面临杀头之罪,后来他戴罪立功,寻访到民间的治河能人白英,他们经历了山洪、饥饿、瘟疫、冤狱、群众拒绝搬迁等重重困难,最后才实现成功。在运河儿女身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爱情故事,凄美动人,荡气回肠。
黄亚洲近照
黄亚洲系鲁迅文学奖得主。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黄亚洲写到:“这样的故事,除了可期待的情节曲折牵动人心之外,必定有人物塑造的出众与生动。而这正是我们所特别乐意看到的。”黄亚洲给予杨义堂新作很高的评价:“这一条文学的大运河不是隋炀帝开凿的,是杨义堂开凿的。一个作家搬出他的生动而典型的人物,这个正是作家基本的本职。我觉得,杨义堂大胆地远涉明朝,完成了他的任务。”黄亚洲建议:“还是先读读这个文本吧。让作者先带我们上船,绕过民国与大清,直航明朝。你会觉得,永乐年间的运河水花,如今听起来,还是那么清晰与新鲜。”
附黄亚洲评论原文:
听听明朝运河的水声
——评杨义堂长篇小说《大运河》
黄亚洲
大运河从隋炀帝的洛阳出发,向北撞进了北京,向南撞到了我们杭州,至于撞进了长篇小说,这在我是一时没有想见的。
运河撞进散文家柯平的名为《一个人的运河》历史随笔集,撞进诗人张国云的有一百七十余首诗作组成的诗集《一条大河里的中国》,撞进我与黄玲女士主编的反映运河南端风情的散文诗集《风情拱墅》,都是可以想见的,但是以长篇小说的文学样式直接描绘运河曾经的风起云涌与惊心动魄,一举动用三十万字,这仍然令人感到惊讶。
手笔确是大了一些。
考虑到作家出自于山东济宁,出版过描写“天下第一家”生活的长篇传记文学《大孔府》,这就有点好理解了。
作家杨义堂有政府头衔,他是济宁市文物局的副局长。
济宁处于大运河一千八百公里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我曾有一首短诗咏济宁,名为《运河的肩膀》,诗如此写:
如果这个比喻是成立的:大运河是一条扁担,挑起了半个中国,那么,扁担下那个承重的肩膀,就是山东济宁。
请允许我把济宁的某座楼顶,再比喻成“孔子观川亭”,那么我往北看,是半根扁担;我往南看,是扁担的半根。
也请允许我,此刻,发出夫子式的感叹。夫子言:逝者如斯夫。我想说:伟者如斯夫!
这液体的扁担,这隋唐的“高铁”,这两千五百年不曾梗阻也不曾硬化的血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