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从泗水县林业局获悉,泗水县在成功打造“国家绿化模范泗水县”、“山东省园林城市”等名片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山东泗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发展壮大生态建设成果,切实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2013年4月,省林业厅正式同意建立山东省泗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借助市统一实施泗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泗水县成立了“泗水县湿地保护示范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已投资1015万元建设济河公园,目前济河公园内主干道构架已基本形成,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游步道及宣教、休憩、餐饮和环卫等设施。同时,泗河公园、民俗游乐园和仲庙遗址公园已接入市政供水、供电管网,周边村庄已建有供水设施。
据了解,山东泗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建在泗水县中部和南部,范围包括泗河泗水段(卞城遗址至泗北生态新城)、济河(龙湾套水库大坝至西立石村),以及龙湾套水库等。规划总面积1364.35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4′13″-117°29′46″、北纬35°33′50″-35°42′05″。公园内现有全长33公里的泗河干流1条、泗河一级支流济河1条、总库容3720万立方米的龙湾套水库1座。现有湿地1027.35公顷,湿地率75.30%,分为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两大类型。植被属泛北极植物区,型组分为灌丛湿地植被、草丛湿地植被、浅水湿地植物,共有植物110科348属722种(包括变种、亚种),其中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5种。有野生动物科、属288种,其中兽类22种、鸟类223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17种。另外,还有鱼类20种。公园内景区景点众多,集中展示了儒家文化、东夷文化、运河文化和泉乡文化的博大精深。
根据公园内的湿地资源分布状况、动植物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等,将公园规划为五大功能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生态保育区包括泗河西立石村-大鲍村北堤坝闸河段、黄阴集村北堤坝闸-温家庄村河段,以及龙湾套水库水域,总面积703.04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51.53%,湿地面积624.20公顷。该区湿地生态系统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禁止一般性人类活动,仅开展科研监测活动,重在保护湿地原生性。恢复重建区包括泗河大鲍村北堤坝闸-黄阴集村北堤坝闸河段,龙湾套水库大坝-济河公园南入口,以及龙湾套水库周边坡地,总面积401.22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29.41%,湿地面积156.35公顷。该区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规划通过实施退养(耕)还泽、退耕还滩(林)及污水污物排放综合治理,将部分耕地、鱼塘恢复成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滩涂,提高泗河、济河和龙湾套水库蓄洪抗旱和净化水质的能力,恢复候鸟栖息地生态环境。宣教展示区包括济河公园南入口-民俗游乐园,总面积32.95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2.42%。该区是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开展宣传教育的主要区域。通过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湿地科普宣教展示,让游客全面了解和认识泗河源湿地,提高人们湿地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区包括民俗游乐园北入口-泗北生态新城,以及龙湾套村鱼塘,总面积220.45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16.16%。该区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依托公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开展适度的生态旅游、生态体验和休闲娱乐。管理服务区位于泗北生态新城泗河南岸和济河公园南入口,总面积6.69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0.49%。
规划投资12984.62万元,通过实施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湿地科研监测工程、湿地科普宣教工程、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工程、防御灾害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争取到2020年,将山东泗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利用的示范公园,建设成特色突出、湿地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功能兼具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