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历史叙事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间接的、情境式的微观叙事,一种是直接的、结论式的宏观叙事。今年试题的第38题的材料侧重于微观情境的创设,而第39题则偏重于宏观叙事。两种方式虽然殊途同归,都是要求考生通过历史现象把握其本质特征,但是对考生历史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却有着不同的要求。
由于历史知识积累、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选择的不同,不同的考生对相同的历史现象的理解在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上会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第18题提到的"洋务",在中国近代史上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概念,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如果考生仅仅将其理解为洋务运动时期的一个历史概念,就会出现错选。再如第39题第(2)小题,奴隶贸易导致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亚非拉地区的落后,这只是奴隶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之间最为直接的一种联系,一定程度上说它只是一种历史表象。由于奴隶贸易,导致世界各地区间经济的长期不平衡发展,这才是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最为深远的影响,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两种不同的认识,体现了考生对同一历史问题理解深刻性的差别。
四、历史思维
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结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今年试题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是系统性思维。历史现象包罗万象,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要认识历史的本质属性,不仅要看到个别的历史现象,还要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关注到历史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具备系统性思维。例如,第39题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试题所涉及的英国在奴隶贸易中的崛起、奴隶贸易的废除等历史现象只是这个知识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它。考生必须运用系统性思维,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相融合,内部和外部因素连接,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才能形成对这些具体历史现象的正确认知。
二是创新性思维。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标准来看,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家的一个共识。第38题第(1)小题"研究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为什么要搜集材料甲",第39题第(4)小题对欧洲中心论的评价,第47题第(2)小题让考生判断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即是对考生历史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考查。
五、历史表述
进行历史表述时,要与历史知识相联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能空发议论,也不应简单的罗列史实;要运用恰当的历史思维方法,立论正确,观点鲜明,逻辑条理;要采用正确的历史方法,使表述符合题目要求,语言通顺,表述完整、准确。例如,第38题第(2)小题的参考答案采用分层评价,体现了高考测试中对历史表述能力的具体要求。
历史表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第38题第(2)小题的答案是一种结合史实的微观的表达,而第39题第(2)题的答案是一种宏观的结论式的表达。第38题第(4)小题与第39题第(4)小题相比,能力要求不同,历史表述形式也存在差别。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更多的是要求史论结合,证据的充分;后者是对历史认识的评价,侧重于对历史现象实质的剖析,要求考生对历史现象要有批判性思维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历史态度
历史解释本身具有主观性和选择性,而选择就需要以相应的立场和价值观为根基。所以,不同的历史解释和学术观点反映了对待历史的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考生对这些不同的历史观点进行评价时,不同史观的运用、不同的阐释和评价也反映了考生的立场、态度和历史价值观。例如,第39题第(4)小题,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所持欧洲中心论的评述,考生对其会有不同的表述和阐释,从表面上看是历史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历史态度和历史价值观在起决定性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