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历史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考生的历史价值判断。例如第39题第(2)小题的参考答案提供了两个认识问题的视角,而有的考生可能只从一个方面作答。这部分考生作答不全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学科能力角度看,这部分考生存在学科能力缺失,即看问题不够全面,或者不够深刻的问题;而从另外的一个侧面来看,可以说这部分考生还未真正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七、历史方法
理论素养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要求考生能将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查。例如,第47题第(2)小题,判断图上的头像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必须结合当时雅各宾派专政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作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常用的方法,要求考生对历史问题能一分为二辩证的去分析,例如第38题第(2)小题,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史观也是我们研究和探讨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同的史观即代表观察历史问题的不同立场、态度和角度。例如,第39题第(4)小题,从"欧洲中心论"出发,得出的结论是欧洲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它地区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微不足道。而以全球史为视角,我们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具体技能方面的,在考试大纲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规定中有"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等内容。其中,判断、比较、归纳、批判、借鉴、引用等都是基本的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而说明、证明、叙述、描述、解释、论证、评论等行为目标包含了过程与目的双重内涵,从目的上说,他们是要达成的学科能力要求,但从过程上来说,他们也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例如如第38题第(4)小题,要求考生"据材料丙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第39题第(4)小题要求考生"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一个是阐述,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一个是评述,侧重于对历史观点的评论,解答时所用方法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试题要求考生运用不同的历史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大大丰富了学科能力考查的内容和方式。
八、历史材料处理
试题对考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历史材料的搜集和鉴别。这是研究和探讨历史问题的基础准备阶段。由于高考考试特点的限制,不可能复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考生自己搜集历史材料的过程。因此,只能通过某种方式加以适度的体现。如第38题第(1)(3)小题,第(1)小题即是简单模拟了一个历史研究中搜集历史材料的过程,第(3)小题则是考查了考生对历史材料的分类、鉴别能力。
(2)获取和整合历史材料信息,解决历史问题。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与解读有层次之分。一种是浅层次的理解,及理解材料的语言符号结构,获取材料的表层信息。如第38题第(2)小题中,考生得到"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鸣凤认为两人的身份不同"等。另一种是属于深层次的对信息的解读。如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体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平等观念,鸣凤认为两人身份不同,体现出了当时封建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等,并由此理解20世纪初的中国新旧交织、进步与保守共存的时代特征。浅层次的历史材料阅读需要简单技巧就可以完成,但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通过历史材料的处理,让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