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重视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如29题以海盐粒子对大气中含氮氧化物的迁移转化为背景,使考生了解到氮氧化物在与海盐粒子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氯自由基,引起臭氧层损耗,从而引发一系列大气环境问题,这使考生对氮氧化物引发污染问题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课本介绍的层次上。通过考查在实验室中用NaOH溶液吸收N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意识到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工业生产中,污染都是可控的,控制污染的产生比治理污染更为重要。对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还体现在废水的治理与利用上,31题含硫废水的回收利用、32题含铬废液的处理都在证明:对废水、废液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变废为宝,化学科学的社会效益在这些题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试题力求把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融合,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考生面前,要求考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2题为工艺流程题,这是山东卷的常见题型,这类试题往往以化工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为载体,对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定量计算、化学实验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而32题在保留以往试题特点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考虑物料循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问题,很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
以新材料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既可通过新颖的试题情境,为考生提供公平的平台展示能力,又可以彰显试题的时代性与应用性,展现有用的化学。30题以室温离子液体电镀铝为试题情境。室温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在绿色化工和电化学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考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开拓视野,并对电镀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32题围绕石墨烯创设试题情境。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有望在电子元件、复合材料、气体传感器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考生通过结合"剥离"石墨所得"石墨烯"及石墨烯"氧化所得的"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已有的对石墨结构的了解,很容易就可以解决题设问题。通过利用现代科技前沿的新材料巧妙地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核心知识,将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与前沿材料巧妙结合,问题设置自然流畅,"起点高,落点低".
2014年化学试题既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发挥了考试的教育功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科素养 考查思维品质
试题强调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的有机融合,重点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和"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化学的学科特点则决定了"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的核心。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表现在: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和有序储存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第7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试题内容,考查重要有机、无机反应的反应类型,选项C是把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巧妙结合,选项D则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进行深入考查。第10题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试题内容,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常见仪器的使用和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包括试剂选用、仪器装配、实验原理及气体净化方法和收集方法等。考生应通过对装置图的观察,获取相关信息,并与原有知识进行对比,才能做出合理判断。12题要求考生不仅要明确题中给出的显性的各种离子间的共存关系,而且要善于挖掘题目隐含的条件才能过做出正确判断。30题(1)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依据"电镀过程中不产生其它离子且有机阳离子不参与电极反应",结合电极反应的书写规则,方能做出正确解答。而阴极产物的判断则需要依据"改用AlCl3水溶液作电解液"这一信息,对电镀液内各种离子成分重新分析。考生通过对两种电镀液的对比,理解选择电镀液对电镀过程的重要影响,体会到新材料在科研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试题信息描述简洁明了,呈现形式丰富多彩,除了文字、表格、图形、方程式外,还有表达式、关系曲线、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图、物质合成路线等,可以说试题对考生多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检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