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中国而言,伊拉克乱局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了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伊拉克刚好地处“一带一路”的交会地,战略位置重要。
连日来,伊拉克的安全局势持续升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以极端宗教组织“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又译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下称“伊斯兰国”)为首的反政府武装与伊安全部队之间的激烈冲突仍在持续。
综观最新战况,2014年6月17日,最近的战场距首都巴格达仅60公里。对于伊政府而言,局势仍难言乐观。
这背后的原因何在?伊拉克能否挺过难关?作为在伊的投资大国,中国受到的影响有多大?
“伊斯兰国”:从叙利亚到伊拉克的“逆袭”
在阿拉伯语中,沙姆是指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叙利亚地区。顾名思义,“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是活跃在伊拉克和上述区域内的一支逊尼派极端武装组织,目前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共有成员一万多人。该组织尊崇古法,企图在地区建立一个伊斯兰教法统治的国家。它发迹于伊拉克,坐大于叙利亚,日前又回到伊拉克攻城略地,堪称一次“逆袭”。
2006年12月,伊拉克,“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和当地的部分逊尼派部落宣布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拉克伊斯兰国”“(伊国”),这便是“伊斯兰国”的前身。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伊斯兰国”的分支进入叙利亚,以“保护穆斯林”为由,趁着安全真空,迅速占领了叙政府失控的部分地区。在叙伊边境稳固地盘后,“伊国”大举转移至叙利亚,并在2013年4月正式更名为“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
凭借着狂热的“圣战”理念,“伊斯兰国”成为了叙利亚战场上的一支相当有战斗力的武装。一名叙利亚政府军现役士兵曾经告诉笔者,在战场上他们最头疼的敌人就是“伊斯兰国”,“因为他们根本不怕死”。
2013年,原本同属一个阵营的“伊斯兰国”与“基地组织”决裂,但却继承了后者的极端基因,制造自杀式爆炸,恐吓平民,绑架记者……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它不仅与政府军和“温和世俗反对派”为敌,还经常与其他宗教极端派别,以及基地组织下属的“努斯拉阵线”大打出手。虽然“基地”组织头目扎瓦希里曾屡次呼吁各方捐弃前嫌,保持团结,但收效甚微。
在叙利亚的乱局中,“伊斯兰国”不仅丰富了战斗经验,同时也将“教法统治”付诸实践。目前“伊斯兰国”的主要势力范围在叙东部地区。今年2月27日,“伊斯兰国”宣布,在其占据的拉卡省,所有基督教徒都必须缴纳“人头税”,否则改归伊斯兰教并接受“伊斯兰国”的统治,不然就被处死。“伊斯兰国”称,目前已有20名当地的基督教长老向其纳税。
“伊斯兰国”的管区绝非净土一片, 其在当地强推伊斯兰教法,简单粗暴,引得人心惶惶。2月初,在拉卡,一名少女被判“使用社交网络有罪”,并当众用石刑将其处死;而在北部的阿勒颇,一名小偷则被“伊斯兰国”成员当众砍去双手,以示惩戒。
外界普遍认为,类似“伊斯兰国”这样的组织是滋生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的温床。无论在叙利亚还是伊拉克,与其他较为“温和”的、以政治变革为主要诉求的反对派相比,极端反政府武装的威胁更大。因为一旦坐大,后者将直接威胁到地区的安宁和稳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