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题为《消灭乡村陋习,需要优秀传统文化鸣锣开道》的读者来信,并以此为开端,推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山东道德高地”专栏,足见《大众日报》对此建议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泗水县“打造儒风孝道之乡”活动的肯定与关注。现将庞德海的来信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消灭乡村陋习需要优秀传统文化鸣锣开道
大众日报编辑同志:
我叫庞德海,是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我的一个深切感受,就是必须重视对农民的传统文化教育。
这些年,农民的收入年年增加,但口袋鼓起来不代表精神富有了。现在,村里有能力、有文化的都到城里发展了,剩下的老的老、小的小,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不孝顺、“四六”不分(好坏不分),有的甚至“秋里忙”(秋收季到田里偷花生、芋头),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村风民风。
有人说,一些农民的大脑像大石头、大冰块一样难搬、难化;也有人说,现在的农村远离现代文明,又缺失传统文明,有些危险。我对此有同感。但“乡村儒学课堂”带来的变化让我感到,村民很纯朴,是完全可以教好的,只要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能一点一点撬动、改变这些问题。
消灭乡村陈规陋习,不是喊口号能解决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鸣锣开道。前些日子,总书记视察咱山东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听了振人心、提士气。我们的“乡村儒学课堂”要一直办下去!这也启发我想借贵报呼吁,希望更多人关心农村文化建设,更多专家学者下到村里传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这样我们的乡村才有希望,乡村的魅力才会重现。
庞德海
相关链接 2008年,致力于儒学传播的尼山圣源书院在尼山脚下的北东野村成立。有学者在北东野村调研发现,当地百姓与孔子的教诲已有相当隔膜,道德失范问题严重。他们决定,重建乡村儒学就从这个儒家文化发源地开始。2013年1月16日,“乡村儒学课堂”在北东野村开讲,村民反应热烈。一些妇女听了课,内心受到了震动,第二次讲座抱着孩子又来了。
一年多来,赵法生、王殿卿、颜炳罡等学者先后进村,通过事例和道理结合的方式,向村民们讲授《论语》等文化经典,每月两次授课,即使农忙时节也尽量不间断。为了配合儒学教育,村里设立了传统文化宣传栏,墙上写上了修身齐家的格言。村里的大喇叭每天都播放《弟子规》,整个村子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今年,“乡村儒学课堂”在圣水峪镇拓展到8个讲课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