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作家杨义堂
6月25日讯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第四天,昨天下午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作家杨义堂携带其出版的新书《大运河》来到济宁技师学院交流大运河申遗背后的故事和济宁的运河文化。
小说《大运河》
长达8年的申遗历程
杨义堂在交流中向学生介绍到,大运河遗产保护问题最早是在2005年12月中旬,古文物专家罗哲文与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同“杭州铜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共同谈到运河保护问题,撩起了大运河申遗之序幕,他们因此被尊称为“运河三老”;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58位政协委员联合提案支持,终使大运河在2006年底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至此,大运河沿线城市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申遗之路;时隔3年之后,2009年国务院同意将大运河作为我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京杭运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字也已经改为大运河,范畴除了京杭运河,还增加了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
面对运河沿岸破坏严重的情况,大运河申遗采取了点段申遗的方式,将做的不好的运河沿段简化,去掉。最后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讲座现场
大运河济宁段申遗,作家杨义堂著《大运河》献礼
大运河申遗涉及济宁4个县区、11个乡镇,97个行政自然村,运河总长度达587公里,申遗保护规划293公里,文物点多达62处。据了解,济宁的遗产点为利建闸、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运河砖砌河堤、邢通斗门和徐建口斗门、十里闸、柳林闸和寺前铺闸、戴村坝、南旺分水枢纽。
大运河保护申遗工程启动以来,济宁市多在做好遗产点段本体大规模修缮保护的同时,对占压运河遗产的居民住所进行了整体搬迁,建设了回迁安置社区,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修建了休闲健身广场,切实改善了居住环境,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极大拓宽了就业渠道。
“亲身经历了大运河8年申遗的艰辛历程,多次到申遗一线专题调研、现场办公,走遍了大运河济宁段所有申遗点段,感受到了运河的历史、治理运河的艰难,于是我想写一本书,将运河文化传承。”杨义堂说。今年5月份由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出版发行。该书讲的是一个农民担任治河总师,他所设计的大汶河戴村坝和大运河南旺枢纽,解决了制约大运河的水源和如何越过“水脊”等一系列高科技问题,带来了北京城明清两代500年的繁荣,也带来了济宁、聊城、淮安、扬州等一批运河沿岸城市的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