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恩对新京报记者说,让人们有些心理保障的是,以色列的铁穹系统能降低直接伤害的可能性。但莫蒂说:“人们可能不会被导弹击中,但是拦截之后掉下来的碎片可能会砸死砸伤人。所以大家等着这些‘碎片雨’下完了,才能出来,然后车也坏了,还要去清理。”
瑞恩说:“还好我的女儿小,我和妻子骗她,说防空警报是一场游戏,看谁躲得快。但孩子年纪大了,家长就没有法骗他们。这是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瑞恩的记忆里,没有小时候父母带他躲避防空洞的记忆,“当时我们并没有面对现在这样的导弹和火箭弹袭击,当时多数是军队间的冲突,很少波及平民。”瑞恩说,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有些组织利用人肉炸弹在以色列城市中发动恐怖袭击。“那时我很害怕坐公交车。爸爸妈妈不让我去人多的地方,因为没人知道身边的人是否携带着炸药,随时会把自己引爆。”
空袭警报 唱着儿歌躲空袭
53岁莫蒂·萨尔是以色列阿塔市一家旅游公司的英语导游,他正犯愁愈演愈烈的冲突让很多游客取消了前往以色列旅游。
不过,对莫蒂来说,没有火箭弹发射的日子还算挺好。莫蒂说:“约3/4的国土遭到火箭弹的威胁,而我所居住的阿塔市属于另外1/4”,这座距海法仅12公里的西北部小城俨然成为冲突中的“世外桃源”。他的父母和亲戚常会去他家里住几晚,以躲避防空警报不分昼夜的尖叫。
“他们来只为了睡几晚安稳觉,在我这呆两天,然后还要回去继续上班”。莫蒂对新京报记者说。
“以色列长期的安全训练,让人们养成了每次听到警报,就必须放下一切寻找掩体的习惯。一般有15秒的时间跑到防空洞里。如果在路上开车,附近没防空洞,就要立即停车趴下躲在车旁;如果你在城市里,那就找到最近的建筑,然后迅速找到防空洞跑进去。”莫蒂说。
“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部分以色列人口每天都过这样的日子。我们的孩子,一直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
“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子一旦听到警报,他们要马上跑进防空洞,而且要大声唱歌。”莫蒂说,唱歌就是为了安抚孩子们的紧张情绪,这是一首希伯来语儿歌,大致是说“让我们立即去,去到安全屋,呆在里面,一定呆在里面。”
轰炸 “习惯了就不躲了”
24岁的巴勒斯坦留学生阿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2008年来到北京。
记者见到阿里时,他有些憔悴,在此前一天晚上,也就是7月24日,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加沙一栋被轰炸的建筑,就在他家后面。
心急如焚的他赶紧和在加沙的父母联系,但却一直联系不上,直到早上6点,确认父母安全之后,他才稍微安心。
即使身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阿里的生活仍然被巴以之间的冲突搅动。
几乎从早到晚,他通过网络上的社交媒体来关注被轰炸的房屋,受伤的人,“这个人可能就是你的邻居、亲戚。”
阿里的祖辈曾为躲避战祸而迁往加沙地区,如今这里却成为巴以冲突最激烈的区域。这块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80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近5000人。对人口如此稠密的地区实施轰炸,殃及平民几乎不可避免。
阿里说,有时上着课,轰炸就来了。“刚开始还会躲,不过加沙也没有多少防空洞,能躲到哪里呢?后来习惯了,也就不躲了。”
炮火成为加沙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加沙,每一小时都有可能发生巨变”,巴勒斯坦人雷克说。31岁的雷克也是留学生,在长安大学攻读研究智能交通系统的博士学位。
“小时候不知道害怕,在外边疯玩也不会担心,”雷克说:“但家里爸爸妈妈们却时刻担心”,而父亲出门买东西的时候,妈妈也时常担心是否能看到他回来。
检查点 “出境等了三天不敢睡觉”
阿里几天前他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3岁的侄女跟他抱怨,邻居太吵了,“总是在过生日”。阿里这才知道,原来哥哥嫂子怕孩子受冲突影响,骗她说,外边的爆炸是邻居家人过生日放的鞭炮和礼花。“还好一般我们都是大家族。人多,‘生日’可以一直过。”他苦笑着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