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25起
●“双评”活动群众满意度达到90.6%
●7.3万名干部与181.4万农户和70.1万户城镇居民建立直接联系
豪华消费“冷”了起来,公车公款“锁”了起来,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起来……到基层去给群众出出力、帮帮忙,已成为全市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领导干部作风之变,让全市老百姓感触至深;作风之实,让群众赞不绝口。
落实八项规定见成效
作风建设,关乎成败,关乎兴亡。今年以来,我市以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上半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25起,按照“五个不放过”要求,处理相关责任人402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1人,先后发出6次通报,对34起典型问题点名道姓进行公开曝光,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
采取县区互查、上下对查等方式我市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每月开展1至2次明察暗访,并印发廉洁过节通知,给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在党政机关办公场所、宿舍区醒目位置设立“廉政监督岗”。节日期间,市县两级成立253个检查组,开展明察暗访66次,发现问题56个,问责30人。同时,我市成立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调查群众举报问题“快速行动小组”,截至目前,调查处理群众举报问题91起,查结70件,处理47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人。此外,市纪委四位书记到市直部门和县市区就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主体责任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督促县市区和部门“一把手”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市纪委各派驻纪检组加强对驻在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主体责任的督促检查,实现了督促落实主体责任的全覆盖。
曾几何时,干部作风中的不良习气挫伤了群众和党员干部感情,损害了党委政府部门的整体形象。鉴于此,我市深入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针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公款送礼、公款吃喝”问题,共暗访市直部门单位117个,对11个县市区的420个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问题181个;组织开展清理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专项行动,督促有关部门清查摸底市场中介组织3456家,对56个“官中介”落实“四分开”措施,整顿取缔“黑中介、假中介”93个,下发整改通知书60余份,公安机关侦办非法集资案件16起,涉案金额4亿余元。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了违规公务用车专项清理活动,对违规车辆全部进行了封存处置;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对会所中的歪风开展了监督检查活动,全市共24134名党员干部签订了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的承诺书。此外,组织开展了审计发现的违规公务接待公款消费、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私设“小金库”等八个方面问题专项治理活动。5月份,市纪委组织3800名评议代表,对经济和城乡管理、社会事业、司法执法三类57个市直部门单位履职尽责、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民主评议,对评议结果进行了通报。
“双评”提升群众满意度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聚焦点,也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注重运用“双评”工作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千人群众监督评议团的作用,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动济宁改革发展稳定、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监督评议活动。特别今年以来,进一步完善监督评议内容、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扩大监督评议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采取明察暗访等形式,着重就“双评”活动群众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进行了监督巡查,增强了评议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力促进了机关和行业作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