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建成的白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们在上体育课。杨宁 摄
夏日阳光如同油彩,把山坡上的牛羊染至金黄;和哈达一样洁白的云朵,掠过山尖向远处缓缓飘去……群山怀抱、河流抚过,白朗以它最崭新的面貌,静静伫立在雪域高原。
一排排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夜晚传递着阳光的能量;一片片青稞和油菜花田,用最富活力的颜色酝酿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场景;一座座新房里传出的欢声笑语,折射着藏族同胞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一间间设施完善的校舍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孕育着无穷希望……济南对口援藏20年,藏族同胞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白朗的民生改善已成公认的亮点。之前“天黑靠蜡烛” 如今上百个行政村通电。
到现在,农业技术员张际明还清晰地记得,14年前他和妻子刚从济南来到白朗时的种种不适应。“刚来时,我们在县城待了几天就下乡教当地农民种菜技术。当时住在村委会的一间屋子里,2000年时村里还没通电,我们点了一年多的蜡烛,直到2001年下半年村里才通上电。通讯也不方便,想打个电话,得骑上三四十里路的自行车上县城,路也不好走……”张际明说。
如今,白朗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济南对口援藏20年,白朗11个乡镇已有6个通了水泥路,11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讯”。不仅如此,还完成了农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点建设7086户,4.5万人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完成了85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硬化村道25.5万㎡,藏族同胞们出行更便捷、生活环境也更加舒适宜人。
街头,新增的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折射着白朗县城城建水平的提升。据了解,济南对口援藏20年来,县城的面貌也变得焕然一新:县城城区面积由早先的0.5平方公里扩展至2.5平方公里,整整增加了4倍,而且,还形成了“三路五街”的交通路网,县城的湿地、林卡和周边环境也得到了全面保护。
之前“水渠频罢工” 如今白朗县城全天供水
在位于年楚河畔的白朗县嘎东镇,时值7月,田里的青稞长势喜人。但在以往,嘎东镇几乎每年都有1.5万亩青稞和冬小麦面临“灌溉难”的问题。“这1.5万亩青稞和冬小麦,都要靠镇上的宗萨水渠供水灌溉,可年楚河水位下降,宗萨水渠经常没水。”嘎东镇党委书记尼玛旺拉说,嘎东镇是白朗县的粮食主产镇,宗萨水渠频频“罢工”,非常影响当地粮食生产。
今年,嘎东镇的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无水浇田”发愁了。“我到嘎东镇调研时,当地农户纷纷反映农田灌溉难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济南第七批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李强告诉记者,藏族同胞的期盼就是援藏干部的努力方向,济南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实施了“宗萨水渠导流坝工程”,一次性解决了水渠沿线农田灌溉难的问题。
这只是援藏干部们在白朗开展的众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一个。20年来,历届援藏干部都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白朗农牧区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援藏干部们投入援藏资金2000多万元,于2011年实施了“县城供排水及防洪工程”,实现了县城24小时不间断供水,解决了县城居民吃水难、排水难及县城受雨季泥石冲击的问题。
之前“学校是土坯” 如今用上多媒体教室
现在,28岁的医生平措已经能为病人做胆结石、疝气等手术了。“以前这种手术我根本无法完成。”平措说,他曾在日喀则卫生学校学了3年医,来到白朗工作后,他成了济南第七批援藏技术干部、白朗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刚的“徒弟”。“他手把手教我手术操作方法,带着我一起做手术、处理急诊……”在张刚的帮助下,平措的手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