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康平纳集团研制国内首台筒子纱自动染色成套装备
齐鲁网8月20日讯 科技创新,靠科研力量,更要靠灵活的创新体制。山东康平纳公司是一家民营纺织企业,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内首台筒子纱自动染色成套装备就出自这里。一个名气并不大的民企,会从大企业林立的中国纺织行业中拔得头筹的原因来自创新机制。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筒子纱是纺织企业从原料到织成品过程中必须使用的中间产品。一直以来,筒子纱的的配料、染色等工序都是人工完成,精准度低,稳定性差。在康平纳公司开发的这种筒子纱全流程自动染色生产线中,仅专门开发的精准数控装备就有23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表示,这一创新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过程的精确控制,节能减排的效应比较突出。
康平纳做毛纺起家,搞纺织机械还是头一次但企业看好了这一市场。远在北京机械科学总院的单忠德是这方面的专家,一次产学研对接会上,这位山东老乡与康平纳实现牵手,双方共建了研发团队,其中,机械科学总院30人,这些人关系上仍属于院所,但实际上他们的工资和科研经费都由康平纳来承担,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待在企业里。
“虽然泰安是个很好的地方,山清水秀,但是他想稳定一个高素质的团队,有时候挺难的,(这种办法)相当于企业雇了我们一个高素质的团队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单忠德说。
企业精通工艺,院所擅长机械,2012年,经过长达六年的攻关,生产线终于组装成功,并拿到了32项自主知识产权。但按照合同,机械院的团队不能撤离,他们还要保证生产线能够稳定运行两年。一个课题做八年,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于机械院的研发人员是第一次,此前,他们经常接到的是短期合同。
而为了这个项目,康平纳集团累计投入一亿三千多万元,国家和省里也通过各种科技专项也给予七千多万元的支持。
据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琳介绍,光靠国家的引导经费,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科研,要拿出真金白银到一线来,这些不是牵扯到一个人,就像民营企业,每个人是一个股东,都一心一意地去推这种研发,大家一起商量,共担这种风险。
八年努力换来的是市场的厚重回报,这套自动化设备装备到了目前30多家大中型纺织企业中,企业挣了钱,科研团队也能从利润中得到分成。
“一定是市场驱动、利益共享,如果是单一的合作,没有利益的共享,没有利益的驱动是走不远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单忠德说。
如今,康平纳公司已经向布匹、散纤维等自动化染色装备发起攻关,科研人员也有望入股企业,这个租来的团队将正式成为企业的一份子。
康平纳的成就,靠的是创新的思路。他们用市场化的机制,把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到一起,聚集创新资源,实现企业蝶变。这样的创新之道,也许能够给更多企业以启迪。(视频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 原标题:康平纳:租来一个团队 摘得一个大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