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残疾儿童以外,全面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将贫困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了医疗报销范围,报销后个人缴纳部分全部由政府补贴,累计免费为2230名白内障患者、1000多名贫困精神病人、344名肢体残疾人实施了康复救助,为1300多名残疾人配发了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为18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安装了假肢、矫形器、电子耳蜗。
大力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活动,依托市级医疗机构成立了六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镇街、村居医疗机构建立了60处规范化残疾人康复站,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的康复指导和训练。
生活保障:让残疾人衣食无忧
今年兖州把“为低保及低保边缘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家庭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贴”列为为民十件实事。这已是兖州第五次将残疾人民生保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区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兖州市低保边缘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家庭生活补贴办法》,这项政策走在了全市和全省的前列,全区将有1500多名残疾人受益,区政府每年为此追加资金近100万元。
近年来,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十几个政策性文件,建立健全了以社会救助为底线、社会保险为基础、特殊福利为补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为800多名低保重度残疾人每月发放60元生活补贴;为997名残疾独生子女父母每年发放960元救助金;2000多名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由政府给予全额补贴,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提前五年领取居民养老保险金;400多户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危房改造、家庭无障碍改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保障范围。
就业扶持:帮残疾人自立自强
山东省残疾人创业标兵张俊廷创办了四化机械加工厂,安置了10多名残疾人就业,成为省级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残疾人陈洪忠原本走街串巷做小生意,后来被张俊廷请到厂里上班,每个月能领到一两千元的工资,再也不用受风吹雨淋之苦了。
就业是改善残疾人民生的头等大事。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让残疾人在收入上有保障、社会上有作为,是实现残疾人自立自强的根本途径。在兖州,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高达85%以上。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兖州坚持把残疾人事业从保温饱、谋生路向教技能、谋发展的方向延伸。
为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兖州大力开展“共享阳光”自主创业工程,为近百名创业的残疾人提供了资金政策支持,免费为15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计算机操作、盲人按摩、家电维修、种养殖业等实用技能培训。培育了10多处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对安置10-15人以上的基地给予2至5万元的扶持资金,辐射带动了200多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兖州还扶持发展了以白象食品公司为龙头的5家福利企业,吸纳了近600名残疾人就业;一大批残疾人由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贡献者。
王亚楠
文化艺术:让残疾人生活充满阳光
在兖州人民乐园东南角,经常能碰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编织着精美的背包、漂亮的花瓶、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很多人驻足观看并抢购她的作品。她当年全身瘫痪后,曾经万念俱灰多次轻生。自从干起了“文化活”,吃上了“文化饭”,她的生命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今年年初,兖州在济宁市率先成立了残疾人文化艺术协会,拉开了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示范区”的帷幕,残疾人事业从满足基本温饱向精神追求迈进。在今年省残运会提前比赛项目中,我区残疾人运动员已斩获10枚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耿兆春自幼跟傅星伯学习绘画,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为国内画坛实力派画家之一;失去双臂的聋哑人高涛,用双脚绣出了一幅幅让人叹为观止的京剧脸谱;轮椅姑娘倪倩凭借独特的歌喉和乐观的精神进入山东综艺频道《春晚总动员》年度总决赛;全身瘫痪的王亚楠靠甜美感人的歌声独身闯青岛找到了谋生之路,自强精神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追求人生价值和尊严的主旋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