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地创新创业
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一直高度重视、紧抓不放,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有效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加快推动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努力建设创新活力充沛、高端人才汇集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现代意义上的创新强调开放和协作,强调持续不断的知识积累。因此,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就成为区域和企业推进创新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他们面对企业需求,立足市场导向,通过加大投入、创新体制、融合资源等举措,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先后建成了高新区产学研基地、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济宁分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山东科学院济宁分院、华大基因研究院济宁分院、国家LED质检中心等高端研发服务平台,鲁南工研院已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级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之一。同时,济宁高新区根据企业需求,建设了创意设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以及软件园、云计算中心、科技中心一体六馆、软件及动漫等17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设施,推进大型仪器、科技数据等资源区域共享,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实验、推广,以及产品研制、设计、加工、检测等公共技术支持。这些创新平台已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关键支撑,成为孕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温床。
二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更是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与提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核心要素,有了人才就有了不断拓展的新兴市场,就有了各类要素的不断集聚。近年来,济宁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了鼓励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系列优惠政策,市政府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基金,设立科学技术最高奖,建立人才公寓,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等,努力营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通过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聚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市已先后引进了11位国家级“千人计划”专家,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400多人,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21人,形成了高端人才集聚的“济宁现象”。
三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科技+金融”,而是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的创新安排,推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科技和金融互为需求,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济宁市成立了创业投资公司,以母基金的方式成功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引入10多支风险投资基金落户济宁;组建了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所济宁中心,成立了山东省首家科技银行,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构建起了科技担保体系,与具有较强实力的证券机构合作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也取得了突破,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济宁功能完备的产学研基地和高端研发平台,得到许多战略投资者高度认同,这也成为惠普等产业项目落户济宁的重要基础。
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逐步摆脱土地资源、能源价格、财税政策等推进发展依赖的“老三样”,形成以人才、环境、服务为新竞争优势的“新三样”,把握住了世界先进产业转移的规律,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从全市来看,他们加快改变陈旧的招商观念、招商模式,把招商的重点转到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上来,树立全方位开放的理念,积极开拓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借助优质资本、先进管理和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济宁市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 两年来,他们共压减市级行政审批事项97项,仅保留112项,免征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105项,在制度设计上达到了全省最低限。今年,又明确提出凡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行政审批,凡能备案的一律按照备案执行,年内再削减不低于20%的行政审批事项,着力打造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效率最高”的城市服务品牌。在增强市场活力上。他们全面推行了 “五放”,即放宽中小微企业注册条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 “零首付”,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坚持“非禁即入”,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以及放宽登记条件、放开经营范围、放开金融领域投资范围等,同步完善融资、土地、技术等发展要素保障,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