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盘林场山青水秀。
十八盘林场植被茂密。
距离邹城市区仅25公里的田黄镇,镶嵌着一颗无瑕的“翡翠”,那里峰峦叠嶂、山青谷幽;那里石松盘错、 郁郁葱葱;那里景色优美、如诗如画。经过十八年的发展,现在的邹城市国有十八盘林场经营面积4052亩,主要树种为刺槐和松树,森林覆盖率高达95%,属 生态公益型林场,人称“邹东第一天然氧吧”。
蓄积林木50多万,职工很欣慰
山绿了,林密了,树高了,动植物越来越丰富了。现在的邹城市国有十八盘林场,最让林场的职工们欣慰。
时间倒退10多年,当时的林场拥有林木不足30万株,经过精心管护和补栽,目前已经增至50多万棵,松、槐、榆、枣等四五十种,林木蓄积量较十几年前翻了一番。
这些变化都源于林场职工们的不断创新和实干,疏林补植、低产林改造、割灌除草、森林防火、防病治虫,他们把每项工作做得很扎实。为把握“两防两控”工作 的主动权,林场探索建立了“镇场组合、村场配合、场场联合”的立体式森防模式。同时制定防火预案、强化实战演练、建立物资储备库、成立专业消防队伍、24 小时值班备勤、昼夜巡逻等措施,先后建设瞭望塔3座,石砌防火墙1.5万米,每年割除防火隔离带2万米,安装森林火灾预警系统1套,配备定位手机、对讲机 37部。新近,投资近50万元,建成目前国内先进的森林防火远程监控1套,实现了场区森林资源监控全覆盖。建设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站2处,常年固定人员跟 踪监测。
十八盘林场及周边集体林赤松林面积达1800多亩,赤松毛虫最严重年份,虫口密度曾达1000头/株。近几年,林场职工从抚育、招引益鸟、放养寄生蝇和赤眼蜂、捆绑塑料带、人工摘蛹、喷洒无公害农药多方面想办法,林场松毛虫虫口密度连年控制在了5头/株以下。
多条“腿”走路,林场多点创收
林场产出小,建设耗资大。为扭转这一问题,十八盘林场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对林场进行了深度规划,设置了经济林产业基地、育苗基地、畜产品养殖基地以及生 态旅游区。截至目前,共营造经济林500余亩,大部分已进入盛果期,年产各类干鲜果10万公斤,年收入40余万元;与十八趟工贸公司联合建立了散养鸡、青 山羊养殖基地,年供应散养鸡1万只、青山羊1000只,创收15万元;建设育苗基地30亩,年产法桐、国槐、大叶女贞、侧柏、板栗等各类苗木30万株,年 增收20余万元;森林生态旅游人数和产值每年都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十八盘林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过“守业”向“创业”的转变,十八盘林场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林富场、以林养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十八盘林场连续8年被命名为邹城市级精神文明单位,多次被评为山东省、济宁市国有林场先进单位。
“十八盘林场正处在改革、创新、发展的春天,我们将抓住林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化改革,创新理念,在职工待遇、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有效保护、林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下工夫,开创林场工作新局面。”现任林场场长王永广说。
每人2亩7分地,当全年工资
18年前的十八盘林场是什么样子?“那时候,林场十分地困难和落后,我现在想想还觉得缓不过劲来。”在林场工作了20多年的老场长刘德国深有感触地说, 以前,林场属差额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每年仅两三万元,用于造林、防火、治虫和工人工资等所有开支。林场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无资金、造林经营无经费、职工工资 无来源的“三无”状态,职工是“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定位与体制。由于缺乏资金,林场管理经营困难重重,各项工作“人浮于事”,最艰难的时 候,每个职工每人2亩7分半地算作全年工资。职工住房和山上的护林房年久失修,没水没电,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有本事的人”想办法调走,“没本事的人” 干脆辞职不干,回家种地,最后只剩下“老弱病残”不足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