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流转,日月穿梭,千年大运河吟唱着一首源远流长的歌。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600多年。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频道策划的《行走大运河》大型采访活动从德州一路南下,走临清、过阳谷、穿行微山湖,泛舟台儿庄,试图解开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有关运河文化的“历史密码”。
9月19日起,齐鲁网将同步推出《行走大运河》系列报道,从德州、临清、聊城、阳谷、东平、南旺、济宁、南阳、鱼台、台儿庄等十地,通过记者的镜头、声音详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南旺,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行走大运河》系列报道之六
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 记者 胡蒙 摄
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 记者 胡蒙 摄
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 记者 胡蒙 摄
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 记者 胡蒙 摄
直播山东记者走进南旺 记者 胡蒙 摄
齐鲁网济南9月24日讯(直播山东记者 胡蒙 李静 济宁台 相旺 汶上台 刘慧)南旺分水枢纽是古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它的历史地位完全可以和都江堰相提并论。正因为它的存在,确保了明清两代大运河连续500多年畅通无阻。日前,《直播山东》的记者就来到了位于济宁西北方向的南旺。
南旺水利枢纽工程1412年建成
山东段运河在1289年凿通后,由现在位于泰安宁阳县的堽城筑坝引汶河水至济宁,在济宁建天井闸分水,以此保障运河的水源。不过,不知是不是当时运河建造者的测量出了差错----位于济宁西北方向的南旺是整个大运河的地势最高点,被称为“水脊”。济宁的地势比南旺低,要往南旺方向分水实在是“水往高处流”。结果,会通河“常患浅涩”,漕船过大则经常搁浅,造成堵塞。如此,元朝会通河的效率非常低下,漕运粮食每年仅数十万石而已。
永乐九年,明成祖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人主持疏浚会通河。会通河虽然重开了,但河道水源依然不足,宋礼担忧有杀头之罪,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微服寻访良策,这时他遇到了白英,并采纳了他“引汶济运”的建议治理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