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技创新奖励暨信息产业发展大会,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神,表彰我市科技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对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突破信息产业,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平昌讲话,并为2013年度济宁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刘统玉颁奖。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主持。市领导赵树国、陈民、傅明先、刘成文、周洪、张辉、佘春明出席。
马平昌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打造济宁经济升级版,最基础的是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各级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的观念,更加自觉地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大力度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积极地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马平昌强调,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更加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思路,大力推动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双轮驱动”,坚持基地化、集群化发展方向,集中突破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膨胀,支持引导传统产业通过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促进产品技术换代升级,把企业作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战场,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实施“331”企业创新工程,推动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园区建设,放大济宁国家高新区的带动效应,14个省级经济园区和6个化工园区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创新、路径创新;突出抓好平台建设,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研究机构、高水平研发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综合性、专业性创新平台在我市布局,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突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大力培育和集聚领军型人才、创新型团队,加快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注重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突出抓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投融资体制,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创业引导基金作用。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快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让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马平昌指出,当前,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化是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大势所趋,切实树立战略眼光;必须看到发展信息产业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切实增强现实紧迫感;必须看到我市发展信息产业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切实坚定信心决心。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信息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抓手,抢抓历史性机遇,全力放大惠普效应,推动信息产业跨越发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新硅谷”。
马平昌强调,要把招大引强作为主要路径,推动信息产业跨越式积累。围绕放大惠普效应,打一场信息产业招商主动战、攻坚战;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实行企业、人才、高校、院所、公共平台一起招、全面引;把推动企业招商、调动企业积极性作为信息产业招商的主要方式;各级党委、政府在信息产业招商上也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市级领导同志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要把集群化作为发展方向,实现信息产业园区化基地化布局。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上,主攻软件实训、软件服务外包和应用、电子商务、新兴信息服务四大产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发挥联电济宁科技园的辐射作用,依托现有龙头企业,主攻光伏、LED、光通信、集成电路四大产业;在融合性新兴产业上,主攻智慧城市应用、物联网、北斗、云计算四大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把高新区、任城区作为我市信息产业的核心区集中培育。要把保障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增强聚集承载信息产业能力。强化人才保障,坚持引人才、育人才两手抓,大力实施信息产业领军人才“海聚工程”、鲁籍人才“归根工程”和基础人才“雏鹰工程”,出台聚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分配机制和产权制度。强化平台保障,鼓励信息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扶持国内外大型信息产业企业、信息研发机构来我市设立独立研发机构。强化金融保障,设立信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积极搭建银企交流平台,畅通信息产业企业与担保公司合作渠道,鼓励支持国内外产业资本、金融投资以及相关中介机构来济宁发展。强化环境保障,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方式,全面落实审批提速、放宽准入、跟踪服务等措施,对信息产业投资项目实行代办服务,由行业管理部门全程跟踪督办,努力为企业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