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
2010年5月4日,对济宁而言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在第22届省运会闭幕式上,济宁市主要领导庄重地接过下届省运会会旗,全省人民的目光转向孔孟之乡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圣地,从此,第23届山东省运会开始进入“济宁倒计时”。850万人民在承办省运的征途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迈开了新的脚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不仅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意志的磨练、文明的提取,它体现人类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并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理想带来更为美好广阔的发展空间。承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省运会是济宁人民多年来的一个愿望,更是对济宁综合实力、组织水平、办事效率、意志作风及文明道德程度的一次全方位的大考。济宁市委、市政府作出“给济宁一个机会,还省运一个精彩”的庄严承诺,并将第二十三届省运会筹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倡导节俭、回归体育、全民健身、群众参与”的要求,围绕把省运会办成“节俭、精彩、高水平、有特色”体育盛会的目标,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倾全民热情,全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根据赛事要求和布局,我市共启动了22个新建和5个升级改造场馆建设。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为确保按时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省运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5日之前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着力推进;市委、市政府两个督查室会同场馆建设部实行周调度、周通报制度;场馆建设部坚持每周二、四、六市属场馆现场办公,每月5、15、25日定期调度。市直各有关部门主动配合、靠上服务,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现场指挥,全力组织施工。经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所有新建、改造场馆全部如期完工,运行良好,并受到有关体育场馆技术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赢得参赛选手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
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比赛项目多,参赛运动员和教练员多,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是一项纷繁庞杂的系统工程。为办好省运会,当好东道主,全市上下合力。建立了上下联动、配合协调的组织网络,市、县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竞赛组委会、单项竞委会和赛事组织团队,制定了规范完善、便于操作的赛事组织方案,对每项赛事都按标准明确了工作流程,为赛事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确保赛事成功,我市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对场馆管理人员和赛事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围绕赛事组织这条办赛主线,积极跟进安全保卫、行政接待、志愿者服务等配套工作,特别是将预赛作为大练兵、大检验的平台,通过预赛查找问题、补漏消缺、改进工作。
为形成浓郁的省运氛围,我市利用市场运作手段,整合包装沿街广告资源,并利用主流媒体开设了专题专栏。为广泛吸引企业、社会参与省运,在学校、企业、社区广泛开展“迎省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主题活动,广大群众参与省运会、支持省运会的热情持续升温,“当好东道主、办好省运会”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省运会是加快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明的重大机遇。我市把筹备工作与正在开展的“五城同创”活动紧密结合,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环境容貌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了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对各比赛场馆、接待宾馆周边不断加大综合执法和卫生保洁力度,并及时查处纠正各种影响城市容貌与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市中心城区和县市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投资拉动成效明显,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为把赛会办成一届和谐安全圆满的盛会,全方位展示孔孟之乡的风采,我市制定了详细的安保方案,通过预赛对方案进行了验证。组建了志愿者队伍,他们积极参与了赛事、接待、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行政接待按照赛事标准,对负责接待的40个宾馆进行了检查,并多次组织餐饮、接待礼仪等专题培训,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四年努力玉汝于成。我们高标准完成了场馆建设、赛事组织等各项任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兴起,市民文明程度大大提升、组织有方运转有序,为省运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