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案成功侦破,得益于信息化的丰富资源和快捷高效。在信息化的资源背后,是一张精细而科学的发展脉络。按照省公安厅“云计算”总体框架,济宁市公安局结合本地实际,通过云计算方式对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初步建立了两大云计算资源池,以满足公安网、互联网、视频专网各区域的硬件需求。通过建设集中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数据仓库,实现对内、外部各类数据及其应用的集中统筹管理,形成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的数据管理中心。对内,汇集融合了人口、治安和交通卡口、驾驶人和机动车、110警情等信息;对外,主动开展部门协商,引入了物流、公交卡用户、电信用户、运营商通信基站等信息,信息融合和应用更为广泛。同时,济宁市公安局以“全警应用,全程贯通,高效融合”为目标,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创新设计开发了济宁公安实战应用平台,融合警综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图像平台、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等相关功能,可以对数据仓库中50亿条数据进行快速的分类查询,对报警、案件、人员、轨迹类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多维度联动分析。其中的“智能搜素”工具率先与省厅警务千度搜索引擎完成融合,实现一站式查询检索。
该平台推广应用以来,已得到基层民警的广泛使用,工具使用量已达350万次
为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市公安局以现场勘验、DNA、指纹、警综平台信息为重点,不断开展全市刑侦基础信息采集年、质量提升突破年活动,为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侦查破案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目前,共整理收集内外部数据50亿条。
民意导向,服务民生,“数据”增值赢得满意
一名8岁儿童在随家长观看比赛时走失,执勤民警调取现场的监控探头,很快寻踪查找到了孩子的踪影;一名网上逃犯企图混进比赛场所,不料在安检口被识破了身份信息。在23届省运会安保工作中,快速调取、实时掌控的视频指挥机制,可以及时调度全市社会面治安情况;千余路视频监控系统,形成了场所馆区域的整体覆盖;资源丰富、方便快捷的公安实战应用平台统,在区域监控、定点追踪、交通疏导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牵一发动全身,信息化的翅膀每一扇动,就会惠及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
2013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将“天网工程”建设作为贯穿全年、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投资数亿元,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规划布点合理、技术标准统一、视频资源共享的全天候视频监控平台,确定了一个“统一平台”,视频专网、公安信息网“两张网络”,市县乡“三级监控中心”和环济、环城、环县域、环县城“四大卡口防空圈组成的“一二三四”整体建设架构。目前,市公安局视频监控实战应用平台接入全市公安自建监控资源、社会监控资源、智能卡口系统,三台合一报警处理系统、警车GPS定位系统、机动车辆信息库、盗抢车辆信息库等信息资源。一张张由“天眼”密织的电子“天网”,正在济宁上空形成,覆盖重点部位、路段、场所、单位,为社会治安防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以来,全市视频侦查参与破案率达到35%,通过视频监控发现违法犯罪线索2100条,查破案件73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26人,服务群众3700人。全市“两抢一盗”发案数同比下降21.3%,基层“零发案”比率均在87%以上。
针对快速增长的车辆和日益拥堵的道路,济宁市公安局设计了融城市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管理于一体的智能化交通管控体系,强力推进城区智能交通系统项目建设,形成了城市交通防控、扁平化指挥、交通诱导“三大体系”。目前,城区交通秩序明显改善,交通事故发案率大幅下降。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已成功破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6起,协查办案305起,主动发现、处置交通事故警情410余起,处置违法警情450余起,各类突发事件350起,为重症患者开辟绿色通道等各类服务9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