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良好的医德,不少人慕名找徐昭玉看病。
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济宁白喉流行时,不到两周时间,发病300余人。“当时祖父已经快60岁了,施家传秘术,自拟‘白喉三期三方’验之临床,几乎药到病除,无一例死亡。”嘉祥徐氏中医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徐昭玉说起这些,对祖辈的医术充满了敬仰之情。如今退休多年的他,仍铭记祖辈的教诲行医看病。
让患者花小钱看好病
“患者来看病,不是来花钱的,要对症治疗……”徐昭玉的曾祖父弃儒从医,祖父为四大名医,受家庭影响,他坚持让患者花小钱看好病。
徐昭玉自小就熟背《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等中医经典,开始对中医产生兴趣。随后,跟父抄方、试诊,聆听疑难病例的临床经验,直到23岁才独立看病人。
徐昭玉的父亲就对他一直严格要求,每天背诵的内容父亲都要考核。随父试诊后,他开的每一个方子,父亲都要严格审方,而看得很仔细。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在一次审方时,发现方子的一味药用量不准确,便当场对他严厉批评,因为其父的严格,他也养成对医术精益求精的习惯,并沿袭至今。
如今72岁的徐昭玉依然恪守祖训,不仅要求医术精益求精,对患者的每一个方子,也力求花最少的钱看好病。
“病人花10元能看好病,我开方子绝不开20元的。”很多熟知徐昭玉的患者都这样评价他。他说,这种习惯与父亲早期的教诲有关系。“医者父母心,行医救人,医德最关键。”正式行医后,家父的教诲他一直谨记在心。
用大锅煮药治疗白喉
“……弃儒从医非为利,香药何曾易臭铜”。早年,徐昭玉的曾祖父徐鉴泉曾是清末痒生,弃儒从医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曾祖父精医善诗,尤其精于喉科,著有《喉科要略》,论证简明,用药效速,是当时的喉科名医。”谈及徐氏中医世家,73岁的徐昭玉倍感自豪,曾祖父的诗句更是张口就来。
“祖父是喉科名家,病人遍及济宁、菏泽一带。喉疫流行时,本乡申村一个8岁女孩患喉疾,祖父用了两剂药,病人喉肿溃烂便消退,神志和呼吸恢复正常。”这也让他感受到中医的魅力。
徐昭玉十七八岁时,济宁白喉流行,不到两周时间,发病300余人。“当时祖父已经快60岁了,施家传秘术,自拟‘白喉三期三方’验之临床,几乎药到病除,无一例死亡。随后,又在济宁市传染病医院用大锅煮药分服治疗病人数百例。”这次喉疫风波,也对他日后从医产生重要影响。
“祖父出生于中医世家,深知中医传承的重要,收徐益善和王作人为高徒。不顾年老体衰,身患严重肝病,依旧传授喉科技艺。”每忆及此,令人肃然起敬。整理临床经验,写成《白喉要略歌诀》,祖父曾欣慰说,“得教英才乐相当,愿栽桃李盈门墙。”
当时同为济宁四大名医的孙镜朗也题诗,“仲师未著白喉篇,喉疫延患几许年。妙解医林千古恨,君书哪的不流传。”
灵活变通中机灵行医
耳提面命、点滴继承,对于大部分中医世家的传承而言,几乎无一例外。
徐昭玉的儿子徐军凯大学毕业后,随父在济宁市中医院执业。通过继承家学,对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积累了经验,很多不好治的鼻炎、咽炎,还真效果不错。
“石桥一高三学生,患鼻窦炎两年多,一直没治好,找到了徐军凯。通过家传鼻炎验方,服了中药18剂,就痊愈了。孩子考上大学后,患者家属感激,还送锦旗表示感谢。”儿子的成长也让徐昭玉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