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第一批28个单位、第二批63个单位,共计91个单位的申报工作,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微山南阳镇民俗博物馆已经被省文物局确定为“乡村记忆工程”推荐试点单位。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有效调动了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扎实做好文物保护项目和经费申报。组织完成了2014年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报工作,上报项目76个,资金到位2亿元。组织申报省级文物保护项目16个,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100万元,其中文物保护类项目5个,争取资金290万元;重点文物保护项目7个,争取资金560万元;编制规划类项目5个,争取资金250万元。2014年度,编制并上报各级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31个,2014年度获国家局、省局等各类批复共16个。
文物考古工作有序推进。扎实开展梁祝墓祠复建一期用地工程文物勘探工作,勘探面积2万平方米(约30亩地)。注重做好嘉祥付庄遗址考古发掘,发现的遗迹种类较为丰富,发现汉代墓葬30余座,出土较完整文物有汉代战国陶器及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鼎、罐、钵等陶片。有条不紊开展旷山汉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挖掘面积928平方米,出土陶、青铜等文物100余件,此外,还出土伏羲、人物拜谒、车马出行等内容画像石,此次考古发掘把嘉祥历史提前到5000年前。
全力推进鲁国故城、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目前,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已完成,经修改完善后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待批复; 鲁国故城北城墙中段遗址深化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编制已完成,该区域河道清淤、驳岸砌护、城墙本体保护展示、景观节点(礼)等已完成50%的工程量。邾国故城遗址、明鲁王陵等一批大遗址保护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去年以来,全市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33个,各项工程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严格按照原定工程计划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已经通过竣工验收24个,占所有项目的72.7%。
让馆藏的文物在合理利用中活起来
博物馆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列入年检范围的博物馆、纪念馆共12处,截至目前,共有基本陈列31个,举办临时展览45个,共接待816.95万人,较2013年增加17.75万人次;其中免费接待观众达428.95万人,较2013年增加6.75万人次;接待青少年观众157.6万人,较2013年增加33.5万人次;举办各种教育活动170多次。组织各文博单位开展馆藏文物自查,逐步掌握了全市馆藏文物最新信息。为方便群众参观,市直文博窗口单位实行了节假日全天开放,中午不闭馆。
围绕让文物“活”起来这一主题,启动打造运河文化长廊、济宁文物景点一条街。“流动博物馆”走进社会。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开展了流动博物馆走进济宁看守所女子监区和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组织文博专家,开展了文物免费咨询鉴定活动,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学习鉴定知识的机会,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文化遗产日期间,紧紧围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一主题,开展流动博物馆走进济阳街道运河社区,将展览送到社区家门口,推出了“探寻文明的足迹———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图片展”。举办“圣地孔子·文化济宁”大型公益类文化讲座10余期,邀请海内外知名人士做客讲座。举行了“文物情·中国梦·讲济宁文物故事”演讲比赛,在济宁电视台、济宁文博网进行展播,并将选手所讲述的济宁文物故事结集成册,该故事集已面世,向社会发放。
大力建设“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惠及民众。2014年年初,市文物局官方网站———济宁文博网,进行了改版升级,市博物馆网站也于2013年正式开通,网站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博物馆收藏文物的图像、文字、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和数字化技术处理,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传递,供人们在互联网上应用。网站设置概况介绍、陈列展览、综合资讯、文博学苑、各类服务、互动平台等六个板块。近期,我市还将进一步打造虚拟博物馆,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就能身临其境地领略、观赏博物馆文物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