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汶上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记者 刘项清 摄
“郑氏庄园位于颜店镇,原有三处大型庄园,现仅存洪福寺、郑郗村二处。郑氏乃滋山一带……”去年12月24日,“郑氏庄园”作为文物资源正式在济宁文物局官网发布,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把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指示精神,立足文物类型多样实际,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文物的合理利用,让文物活化历史讲好济宁故事,为打造文化强市首善之区注入了强劲动力。
让沉睡的文物在普查中活起来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收藏体系多元,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4处。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市在文物特别是可移动文物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着家底不清、现状不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成为制约我市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市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我市乘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东风,不断完善普查工作机制,坚持属地调查与行业调查相结合、单位自查申报与集中调查相结合、清库建档与登录备案相结合、传统调查方法与新技术应用相结合,组建了以文博专业骨干为主的普查队伍,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普查员已达191人,同时成立了40人组成的普查志愿者队伍;落实可移动文物普查政府责任书,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署了《济宁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政府责任书》,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纳入市和各县市区政府工作职责。深入开展国有收藏文物单位调查,经调查摸底,确定了我市国有单位清单数量为6314家,市普查办共发出调查表6314份,发放覆盖率为100%,回收6183份、回收覆盖率为98.95%,截至目前我市国有单位文物收藏调查登记工作已基本结束,拥有文物约51万件(套)。按照文物普查工作及档案管理要求,将回收的文物普查登记纸质表格和数据资料进行了分类建档,设柜保存,专人管理。目前全市共有11家文物系统单位(含市直文博单位)已经完成了36993件(套)文物基本信息的采集,完成了21316件(套)文物影像信息的采集工作,其中,济宁市已经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登录文物8200件(套),县级审核上报文物1505件(套),登录总量居全省第一位。
让现存的文物在保护中活起来
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透过文物可以穿越时光、活化历史,对于两个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我市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拥有巨大的文化遗产宝库,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0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市12处博物馆、纪念馆,共拥有藏品15万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600多件(套);现存汉碑39块,汉画像石700余块,号称“中国汉碑半济宁”。为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我市在设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健全文物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多方争取资金,狠抓重点工程建设,充分调动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可喜成果。去年6月2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运河济宁段与中国大运河一起成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使我市拥有了包括“三孔”在内的2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南旺枢纽文物保护与展示工程、大运河济宁(微山)段湖中运道与利建闸保护修缮工程成功验收,大运河第二批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工程全面启动,征集大运河申遗图片129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