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矫正制度改革,是社区矫正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完善司法行政刑罚执行体系至关重要。下一步,省司法厅将从四个方面抓好这项改革任务的落实:一是全面推进监管教育帮扶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分段评估、分类管理、分级处遇制度机制,实现评估科学化、管理动态化、处遇人性化。二是全面推进组织机构建设,规范省、市、县社区矫正机构设立,在县(市、区)司法局加挂社区矫正管理局牌子,建立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监管中心,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三是全面推进基础保障建设。利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公益性岗位等政策,加强社区矫正专职工作队伍建设。明确省、市、县三级财政配备比例,建立按社区服刑人员数量核定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四是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等协作配合机制,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齐鲁网:“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项改革性任务,关系到基本民生需求,关系到法治建设整体进程。请问,省司法厅是怎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今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王本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推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的重要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导向,表明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战略地位。省司法厅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2014年司法行政工作重点改革项目,明确牵头单位和分管领导,纳入整体工作大盘子,摆上重要位置来抓。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外省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及《分工意见》,提出实施服务网络全覆盖、法制宣传育民、法律服务惠民、法律援助利民、矛盾调处安民、信息网络便民六大工程,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四个中心”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目前,全省有73%的县区建成便民综合法律服务中心、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特殊人群管理教育中心、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四个中心”,建成妇女维权法律服务团、省农民工维权工作站、省级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和13家青少年法律工作维权站,97%的县级法律援助机构在临街、一层设立了便民服务窗口,建成专业性行业区域性调解组织3070个,建立法治文化基地(公园、广场)609个,组建普法讲师团462个。二是以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为主线,大力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目前全省法律服务人员达到30235人,其中律师所1491家、执业律师17501人,公证处158家、公证员968人,司法鉴定机构214家,鉴定人1836人;法律援助机构157家、工作人员1010人。司法厅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三是以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为突破口,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向更广领域延伸。司法厅起草了《实施意见》,推动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业、行业、村居、社区等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目前全省律师担任法律顾问46454家,其中政府3413家、企业18255家、村居14078家。鼓励和引导法律服务人员开展妇女维权、结对服务、送法下乡等公益性法律服务活动,推动律师参与涉法信访工作,全省共组建涉法信访律师团168个。四是以抓点树标为切入点,推动面上工作开展。注重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不断深化,涌现出济南市在市县两级设立法律服务大厅、滨州市全面实施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淄博张店区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等一批亮点和品牌。
下一步,省司法厅将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推动把法律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织保障、工作运行、人才培养和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打造民心工程。一是着力在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上下功夫,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打造城镇半小时、农村一小时的公共法律服务圈。二是着力在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供给。三是着力在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上下功夫,拓宽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服务业务工作之间协调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四是着力在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公共法律服务需求调查和反馈,服务质量评价、监督、失信惩戒机制,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质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