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里,工作人员正在挤奶
如今破败的牛圈
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原奶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下滑。对于养殖户们来说,面临的就是巨大的经济损失。1月8日,记者来到曾经“千牛齐哞”的王回庄,如今,这个济宁较大的奶牛养殖基地,正经历着“十栏九空”的萧条。原奶价格不断下降,成品奶价却持续稳定。折射出的是牛奶产业链里最底层的散户养殖者的心酸和无奈。
曾经“千牛齐哞”的村庄,如今大半牛栏已闲置
8日上午,记者来到高新区王回庄时,却被告知,全村千余头奶牛已经被卖去了800多头。在一家养殖场内,现代化的挤奶设备正在运转。面对一桶桶鲜奶,养殖户却眉头紧锁,“卖不出价格来,能不愁吗?”提着一桶鲜奶,一位奶农晃晃悠悠地经过养殖厂房,曾经占地几十亩的养殖场已风光不再,数十间厂房,只有几间能偶尔传出一声牛哞声。奶牛养殖户王俊房养了20多年的奶牛,作为较早入行的一批养殖户,他见证了鲜奶市场的多次起起伏伏,现在的他有苦难言,“这日子可咋过?赔钱要赔到啥时候。”他的妻子在一旁低语着。
进入2014年下半年,国内原奶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下滑。对于乳制品企业而言,原奶价格下跌,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水平。但是对于养殖户们,却意味着风险。“现在很多奶企都是用进口奶粉,价格低,而不再采用我们养殖户的鲜奶,这也是导致目前鲜奶价格下降的原因。原来我的养殖场一直供应维维和君乐宝,如今这些奶企也不要咱的原奶了,我们使用的饲料也都是很健康的,吃的都是豆壳、玉米面加上一些草料,每天都是放到外面的空地上跑,所以牛奶的质量是很高,甚至比外面卖的大多数奶的品质都要好。”王俊房告诉记者。
一公斤赔一大半,卖不掉的奶喝不完只能倒
空荡荡的饲养区,现在已经显得有些破败不堪。养殖户王俊勋说:“前两年家家户户都养奶牛,庄上哪个栏里都有好几十头。那会儿我一共养了40多头奶牛,一年怎么也能赚个几万元。”让王俊勋没想到的是,今年行情急转直下,到现在已经赔了3万多,村里别的牛栏也都破破烂烂的,没剩下多少头牛了。“数我这里还算多的,也还只剩下8头,就3头能出奶,剩下的一头公牛和几头小牛犊,等它们慢慢长起来,奶价也许就能上来了吧。”看着破败的养殖区,和曾经热闹的牛栏,王大哥眼神里有了些落寞。“现在好歹有几家奶企过来收,不过,过了农历年他们也不来了,到时候给我们介绍一些私人商贩。听说他们有门路往外地销,但是,奶款还得等到行情稍微好转的时候才能给我们,我们也没有办法。”王回庄村支书王峻涛对记者说。
“这些奶牛最早都是引进国外的品种,经过在咱这里几代的杂交才出来的奶牛,现在杀的杀、卖的卖,这都是几代人的心血啊!我们现在只能保住一些小牛犊,等到奶价上来的一天再养吧。”一句“救救这些奶牛吧”道出了奶农们无奈的心声。“最近这几个月,不少散养户已经撑不住了,庄上原来有近500户人家养奶牛,现在就剩了46户,每天往鲜奶吧送一些,自己喝一些,剩下的就都倒了。”说起倒掉的牛奶,王俊房的妻子有些凝噎了。“刚开始养奶牛的时候,我们根本都不舍得喝,价格高,产量也小,可如今,我们天天喝,顿顿喝,每天却还要倒掉很多牛奶。”
王峻涛告诉记者,在王回庄,产一公斤鲜奶,成本超过2元钱,企业过来收,每公斤才给0.8元,养殖户们实在伤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