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洪玮 通讯员 孙方志
1月9日,星期五,兖州区政府领导带队,将城区内最后18家燃煤锅炉断电断水、拆了炉膛,封堵炉门,贴上了封条。1月10日,周六,区环保局的59名机关干部几乎全部出动,兵分三路杀了个“回马枪”,对这18家燃煤锅炉跟踪检查,结果无一家“死灰复燃”。“这只是我们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强制性措施的一个例证,兖州的‘蓝天白云’就是这样得来的。”区环保局局长张勇如是说。
兖州是典型的煤炭资源性城市,区域内有四座煤矿,十几平方公里的城区就有6家热电厂和2家大型焦化厂,加上造纸、化工、制药产业和17万辆的机动车拥有量,给兖州环境带来先天不足。尤其让兖州天空清风气爽、呈现更多的“蓝天白云”、“让市民呼吸到新鲜空气”压力巨大。“谁都知道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再难也得有人干。”张勇说。
2014年1月,我区将城区扬尘、工业烟尘、化工异味、汽车尾气、秸秆禁烧作为治理重点,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把“取缔327国道两侧露天煤场治理扬尘”作为为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区政府与环保部门、企业、镇街签订了《环保责任状》,成立生态兖州建设指挥部,集中会战,挂图标识,推动工作一项项落实。
从2014年3月1日开始,我区首先把突破口选在了露天煤场搬迁上,创新的办法就是由“堵”变“疏”。环保部门与所在街道办事处、工商、发改、交运等部门一起,深入煤炭经营企业逐户走访,调查摸底,共同研究“取缔煤场后如何解决业主的出路生计问题”。政府为业主带来了物流、餐饮、商贸等“转行”的新项目、好项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路,一下子打消了业主们的抵触情绪。截止到四月底,14家煤炭经营户全部搬迁改行,国道露天煤场整治顺利结束,煤粉尘污染问题得到解决,而政府没花一分钱。
为切实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我区2014年总投资达到4亿多元用于大气治理。2014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区域内6家热电企业脱硫(硝)、除尘改造。但城区内的灰霾天气还是时有发生,问题都集中在了燃煤锅炉上。特别是煤炭价格降低更加助长了燃煤势头。于是,集中整治燃煤锅炉被列入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从2014年9月1日开始,采取“按原燃煤锅炉功率分别奖励2——20万元、改用清洁能源的大灶、茶水炉每具奖励2000元”的以奖代补政策,对城区内共67台燃煤锅炉及100台燃煤灶具进行了集中整治。截止到2014年10月31日,全区改用热力、燃气、电能的锅炉47台,关闭拆除20台,其他燃煤灶台也都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从此,兖州实现了城区无燃煤锅炉的目标,污染物排放比上年减少30%。针对个别企业受经济效益驱动,企图从锅炉“旁路”偷排二氧化硫问题,我区于2015年初又实施了“巩固大气整治成果行动”,对所有锅炉“旁路”坚决拆除不留任何尾巴,于是就出现了开头一幕,彻底断了企业偷排偷放的侥幸心理。
兖州城区狭小,人口密集,截止目前,机动车拥有量达到了17万辆,每年新增8000辆,给大气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群众有要求,社会有呼声,就不能推诿扯皮。”区领导表示。去年以来,他们借助上级整治黄标车的机遇,对33000多辆机动车进行了尾气标准化检测,对132辆“黄标车”给予报废处理。同时去年通过60名的环保监督员和日常环境监测共发现了3家“十五土小”企业,并实行“零容忍”,全部给予取缔。全年境内没出现一起焚烧秸秆现象。据国家卫星监测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兖州“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比上年增加了20多天。兖州市民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感觉也比以往明显增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