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普项目的辐射带动下,2014年6月25日,济宁又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中兴(山东)智慧城市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济宁,5年内将为济宁市孵化100家新兴企业;7月29日,济宁高新区再与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美国甲骨文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济宁建设甲骨文(山东)OAEC人才产业基地项目。随后,又与阿里巴巴、大唐电信、腾讯等20多家IT企业也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为什么他们都选择落户济宁?城市的创新环境!
济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确立发展理念、营造文化氛围、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局部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具备了与高端企业进行对话的坚实基础。确切地说,城市转型发展与惠普等IT企业在发展理念、文化融合上契合。相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去年,济宁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4%,达到320.1亿元。电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市城市出口带宽达到600兆,列全省第三。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更是科技资源不断集聚和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与提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不断拓展的新兴市场,就有了各类要素的不断集聚。”早在2007年,济宁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主动转型、率先转型的战略思路,近年来不断集聚各类科技资源,推动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将济宁营造成创新活力充沛、高端人才汇集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如今已拥有高新区产学研基地、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济宁分所等多个高端研发服务平台,鲁南工研院已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级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这些创新平台已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关键支撑,成为孕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温床。同时,济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系列优惠政策,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营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目前全市已先后引进了11位国家级“千人计划”专家,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400多人,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21人,形成了高端人才集聚的“济宁现象”。
另外,近年来济宁市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的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为各类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区域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从品牌建设看公共服务
济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标企业的转型不仅仅是产品的转型,更是产品背后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而这些离不开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品牌正是它们的最好概括。
正如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所说,“品牌作为企业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标识,一直都在引导和创造消费。品牌建设本身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济宁一直将品牌战略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加速器”,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企业,增强了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在名牌名品推介方面,通过企业品牌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提升了产品的综合质量与企业的管理能力,工业提速增效十分明显。
“2009年品牌建设让我的企业走出了低谷,如今我们的产品已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向了高端,市场占有率达40%,这些成绩的背后更离不开品牌效应。”从事保健品行业10多年的张志强告诉记者,这些年济宁为本土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一方面,加强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水平较高的知名品牌,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强化品牌企业的规范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另一方面,对获得中国名牌、山东省名牌生产企业实施奖励,在水电等生产条件方面给予企业政策的倾斜,并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扩大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