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煤炭量价齐跌的不利影响下,济宁市经济又一次交出了一张满意答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3800.06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收非煤占比分别达到70%、79.7%和51.9%,非煤产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成为支撑工业大头。
纵观6年来济宁经济的发展,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今年的中国(济宁)品牌经济年会上这样评价:“济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路上转得快、转得好,走在全国的前列。”
如今,济宁先进制造业已超过煤电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超过工业增速,服务业增长超过GDP增速。“转型”,在经济数据、产业布局面前完美呈现。而从资源依赖型城市到创新驱动型城市,济宁商业环境和消费环境发生了哪些新变化?GDP“保9”背后的“济宁模式”又是什么?
从“如意现象”看企业发展
济宁,传统企业焕发活力的沃土提起如意集团,很多济宁人都特别熟悉。
作为市内一家传统的纺织企业,其前身是济宁毛纺织厂,有着4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纺织行业满目凋敝的形势下,如意集团一直一枝独秀,成了国内唯一存活下来的纺织企业。2009年以来,如意集团营业收入以每年百亿元的速度增长,2010年突破200亿元,2013年达到389亿元,2014年再创新纪录,企业效益连年攀升。一个传统企业,为什么能创造如此奇迹?如意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离不开“转型”。
“15年前,当时国际上生产一套西装只需0.7公斤布料,而中国却要2公斤重。面对如此差距,我们无能为力。”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谈到当年纺织行业的窘境时说。也正是在当年,他带领企业40多名员工到法国、英国等世界纺织强国参观、学习,自此将企业的发展重心放在了科技创新上,经过十多年的坚持,如意集团如今已经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其中“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解决了世界纺织业100多年来在长度、细度、原料来源上存在的3大难题,并分别打破了毛纺纱支数和棉纺纱支数的世界纪录,成为阿玛尼、杰尼亚等世界顶级奢侈品牌面料供应商。而且,如今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如意集团完成了对日本百年企业瑞纳公司、英国顶级品牌雅格斯丹、澳洲罗伦多牧场等的国际并购,企业实现了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人才引进,都让如意的发展‘如鱼得水’。”如意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济宁对传统行业的发展可谓“用心良苦”,无论在项目争取还是科技研发投入等方面,都给予了有力支持。
国内轮胎行业龙头老大华勤集团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年一直坚持用外力强内力、靠开放促裂变、以股权换发展,在与美国固特异、德国大陆集团等世界500强的合资合作项目中,大胆吸收它们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一跃成为国内行业第一;太阳纸业集团从一个作坊式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国内行业的领头羊,与美国国际纸业等世界500强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投资2亿美元在老挝建设了“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控制林木资源10万公顷。
截至目前,济宁市共建成了如意集团等9家国家级技术中心,泰丰液压等77家省级中心,科大机电等179家市级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2984人、千人计划16人、泰山学者24人。
从“惠普效应”看城市创新
济宁,孕育新兴产业的温床2013年7月,投资20亿美元的惠普人力资源及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济宁。在惠普总部确定的十几个投资意向城市中,济宁最终胜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