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与专家学者座谈,发出了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于修身做人而言,中国传统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柳诒徵撰文指出:“今日社会国家的重要问题,不在信孔子不信孔子,而在成人不成人,凡彼败坏社会国家者,皆不成人者之所为也。苟欲一反其所为,而建设新社会新国家焉,则必须先使人人知所以为人,而讲明为人之道,莫孔子之教若矣。”他说的话虽然已经过去近百年,但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儒学教人修德做人,正如一位西方作家所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从孔子到今天,虽然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仍然是我们的立足点。
从“八德”的形成及其内在关联来看,它已融入了古代中国思想精英关于德性问题的全部思考。“八德”之中含天理,“八德”之中有人意,它是武装自己的盔甲,是防身护身的盾牌,是为政做人的底气。不论是谁,“八德”都不可须臾离身。
不同历史时期会有重点不同的道德要求,有的时候,人们也思考在“旧道德”的基础上建构“新道德”,但万变不离其宗,“八德”所深深蕴涵的道德之魂却不能离弃。近代以来,有人主张以“孝悌忠信”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建构中国道德;有人确立“礼义廉耻”这“四维”的地位,发动新生活运动。这仍然看到了“八德”的价值与意义。
其实,现代“国家至上”观念与以人为本、重视家族并不矛盾,且不说中国的“邦国”观念本身就有发展变化,仅就传统的“教孝即教忠”的思维方式,就足以告诫我们不宜将“家”与“国”对立。更何况道德的时代性受到道德本质的制约,不论何时,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都不应改变。正因如此,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才成为历久弥新、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
进入新时期以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从全新的角度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我们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与当今人际关系相协调、与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伦理、新道德。这是继承前人道德智慧、推陈出新发展道德,在修养方式和道德追求上,与传统“八德”血脉相连。修好“八德”,提升个人素养,就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进行道德建设,需要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适应,需要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相一致。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厚文化土壤,“八德”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历代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不能淡忘“八德”的历程,应该继续讲好“八德”的故事。
记者 李邦田 整理 刘传伏 摄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