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意集团董事长 邱亚夫
向千亿级规模企业迈进
讯(见习记者 满广宇)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事传统产业的如意集团像朝阳一样绽放出璀璨的光芒。邱亚夫说,两年前习总书记视察如意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总书记的话像“定海神针”进一步坚定了如意集团企业发展的信心。
2014年至2015年度,如意集团荣登中国纺织服装行业500强榜首,位居中国企业500强296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42位。得益于日本瑞纳和澳大利亚卡比棉田等“走出去”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营,如意集团跻身中国100大跨国公司59位,标志着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邱亚夫说,只有坚持“科技领先,精品战略”的经营理念,才能全面构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纺织产业高地,今后如意将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并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把互联网、智能制造、高端个性定制相结合形成企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全球最具成本优势和竞争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并向千亿级规模企业迈进。
抓机遇,抓住“微笑曲线”的技术和品牌两端,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如意集团先后在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建厂,进行国际产业布局,不断形成竞争新优势。邱亚夫说,如意集团是济宁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立足济宁,走向全球是如意集团的发展战略。
2014年9月,宁夏如意时尚产业园建设的中国首个纺纱全自动成套生产线正式投产,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银川如意数字化智能纺纱科技示范基地”。其中一号车间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全进口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车间。目前已形成30万锭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趋于稳定,其他生产车间也将于年内陆续投产,年底将形成70万锭的纺纱规模,2016年可实现全面达产。
“我们将加快企业转型步伐,收购正在运营中的相关企业,并把利润平均分配至企业员工,‘惠及员工’ 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中的新思路。”随着如意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积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还制定了员工幸福保障工程纲要,切实增进职工福祉。同时更加注重企业增长质量,不断提升高科技含量、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比重,确保企业发展后劲。当前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进入加速期,这为我国纺织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机遇,如意集团将致力于实施工业与信息产业整合,用现代互联网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曲阜池涯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 贾祥彬
我的任务就是让一千多人过得幸福
讯(记者 李朕葳 见习记者 刘伟栋 通讯员 张磊)两年前,在孔子研究院召开的座谈会上,鲁城街道池涯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贾祥彬向总书记汇报了社区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入手破解基层难题,要求家家让老人“住上房”,年年给老人称体重,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
“在孔子家门口,如果不讲孝道、不论四德,在社会上还怎么干事?池涯社区的做法很接地气,从“住上房”到“为老年人称体重”事虽不大,但解决的问题还真不少。“每年都会给老人称体重,不胖都不行。”采访中贾祥彬笑着说。当初贾祥彬对全村居民明确提出必须让家里老人住“上房”时,异议之声不绝于耳。在很多人看来,这又是一套面子工程。
“还有比长檐子屋西北角的房间再阴冷的?一年四季见不着光,天稍微潮湿点就要发霉。可就是有一些当儿女的非把老人塞到那间屋里住。”在贾祥彬看来,农村不孝的表现有很多,在为老人安排住房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为督促“上房”计划落实,贾祥彬花3000元买了一部手握式的摄像机。谁家老人第一时间搬出了小黑屋,谁家儿女依旧不肯乖乖“就范”,全被摄像镜头一一记录了下来,并被作为村里评先树优或停发赡养人福利的有力证据。“每月必须给老人赡养费;每年必须给老人增添生活用品;不论身处何地,重要节日必须陪老人共度等各种各样的要求,如果做不到赡养老人就会影响年终评优和待遇发放。”社区居民孔先生坦言,当那些“吹毛求疵”的条条杠杠长期执行,敬老、爱老就从“要求”变成一种“习惯”了。
为让敬老、爱老内化于居民内心,社区建起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好婆婆、好媳妇等四德模范通过居民投票选出,每次评选出的典型全部上墙公示15天接受群众评议,只要接到一个举报电话当即一票否决。贾祥彬说:“不上墙还好,上了再被拿下来就丢人了,所以没人敢为了荣誉来造假。”
近年来,池涯社区立足城区优势,合理开发建设沿街商业门头和大型商场,大力发展商贸经济,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要走访老人和贫困户,发放慰问金,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由村报销学杂费,考入中专、大学的学生都能领到1000元以上的奖学金。居委55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取200元养老金、30斤面粉、十斤鸡蛋。6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基本不花一分钱,按照年龄段每月可领取200元至500元的养老补助。老百姓都说,“这么好的福利待遇,看病也不花钱,我们早就步入小康了,生活在池涯社区真幸福。”

如意纺织女工 文燕
质量是企业生存最大的根本
讯(记者 李朕葳 鲍童)在如意工业园的服装车间里,一台台机器“唰唰”作响,机器旁的工人们正在紧张、熟练地赶制高档面料服装。文燕在生产线上来回巡视,不时拿起一件缝制好的成品,认真地检验产品的质量。“就是这台机器,当时我就是在这台机器上给总书记演示面料加工的。”文燕回忆起与总书记见面的那一刻时,仍然十分激动。
如今的文燕,已经由当初的工段长被提拔成了车间的质量主任,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检验工人生产出来的成品,作为一名如意老员工,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质量是企业生存最大的根本,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虽然,现在岗位变了,但在文燕心中,对质量的要求却始终没有改变。
泰安、新疆、宁夏,如今的如意已经走出国门到巴基斯坦、德国建厂,作为一个在如意工作20多年的老员工,文燕打心里为自己所在的企业感到自豪。今年在宁夏纺织工业园进行参观时,设备的先进和高效让文燕感到震撼。“现在一个挡车工可以照看6排机器流水作业,而且还出现了男挡车工,这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科技的进步为生产带来的便利令文燕发出由衷的感慨,“你看,这是我们新疆老‘八一毛纺厂’生产的毛巾。”文燕拿出手机给记者翻看她在各地如意工业园所拍摄地照片,她都如数家珍。
在新疆参观学习期间她遇到了公司派往当地工厂的一位汶上大姐,大姐告诉她,公司给她们分配了干净、宽敞的宿舍,食堂里还能吃上山东菜,工资待遇都比原来高了不少,每三个月能回家一次,大姐和她周围的济宁工人都感到很满意。
外出学习的机会多了,文燕也对公司的发展规划有了全面的认识。“过去只知道‘一带一路’,但感觉看不见摸不到。这一年,通过外出学习,我切实感觉 ‘一带一路’ 给我们这个企业乃至国家所带来的变化。”文燕说,如意在新疆改造老厂,宁夏纺织工业园,再到澳大利亚收购羊毛厂,德国有科研公司,现在的如意集团已经从当初一个小工厂,发展到现在横跨欧亚大陆,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企业,她说自己很幸运,能看到一个个奇迹的诞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