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讯(记者 万德龙)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时饶有兴趣地翻看汇集儒家思想研究成果的书籍,当看到 《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此后,这两本由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主编的儒学书籍,一时间引发学术界热议,数次再版加印。近日,记者再次采访到杨朝明,在过去两年间,他的工作与生活用“忙碌与充实”概括再合适不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孔子研究院和后来的多次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我作为一名儒学研究者和推广者,为此倍感振奋,同时也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可以说是压力与动力并存。”在孔子研究院里一间略显局促的办公室,杨朝明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与记者共同分享了这两年的工作和生活。“要说这两年我的状态,那就是忙碌而充实、忙并快乐着。”
这两年,杨朝明在儒学研究和推广工作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2014年,他出版了又一力作《正本清源说孔子》,力求把真实的孔子思想展示给世人,此书被评为儒学十大好书。受中纪委委托,他还组织精干力量结合干部政德教育逐一编写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教育读本。
不仅如此,作为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一方面加强儒学研究力量,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大家从事儒学研究和普及的积极性,仅2015年就申请到4项社科基金项目。研究院还将所编教材翻译成多国语言,把儒学研究的成果传向全世界。在今年孔子文化节期间,孔子研究院充分利用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颁奖效应,发布了近年来儒学研究十大热点,推出《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首创世界儒学大会青年博士论坛等创新性举措,提升了孔子研究院的话语权。
“我十分喜欢给国学讲师、机关干部、乡村儒学教师讲传统文化,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杨朝明说,“学之道在明德,道德就是信仰,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道德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实的民族信仰。”在采访进入尾声的时候,杨朝明迎来了肥城市某考察团,看来忙碌而又快乐的生活还要继续。
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
承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讯(记者 苏茜茜)近日,记者再次见到了骆承烈教授,他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讲学54次,参加学术会16次,发表文章20余篇……”已到耄耋之年的骆承烈说,过去的两年,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
两年前的座谈会上,骆承烈以《在传统基础上继续革新》为题,以儒家文化与现代的结合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针对国学工作,他提出要让孩子和为官者多学习传统文化。当他拿出自己所撰写的《清正廉明颂》时,习近平总书记拿过去表示要回去细读。“当时我向总书记承诺,还要再干上十年。”骆承烈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1月份的曲师大校园寒风习习,当记者一行来到骆承烈的家中时,坐在书房的他正在为将要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联大会写学术小传。据骆承烈介绍,作为大会顾问委员会,会议期间他除了发表自己的学术小传,还将对相关的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和汇总。“这两年,我讲学54次,参加学术会16次,发表文章20余篇,最近还在做《中华孝文化研究集成》 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每天都很充实。”骆承烈告诉记者。
为使传统文化更好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骆承烈在研究国学时,更加注重古为今用,在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一些地方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骆承烈说,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晚辈对父母的孝敬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孝文化”应该是当前最应该被重视的。两年来,骆承烈对此做了很多工作。
一本不到两千字的《孝经》在汉代便尊为经。为使孝道在当今更好的执行,在山东省老年学会主持下,骆承烈编出了新的《二十四孝》。按照“内容出自古人、此人有生动的孝的行为、这些古人的孝行今人都能学习”的原则,除文字以外又配以形象的绘图。自齐鲁书社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再版后已扩至全国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立于市人民公园大门内30米长,2.6米宽的《孝贤碑》,正面刻着《新编二十四孝图》,2014年荣获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古代的《百孝篇》实有84句,每句一个“孝”字。骆承烈对其修改后增补16句,共100句,100个“孝”字更名副其实,教育今人。另外,结合当今人们对孝的认识,他编成《中华孝亲四字歌》,亦广泛推行,有的地方刻石永存。
骆承烈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应在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 金辉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讯(记者 曹俐)在当今社会,想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靠有志之士持之以恒的把传统文化落实在生活中,以承传先人的智慧,启发世人对德行教育的落实。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躬行者,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金辉深切地感到“在弘扬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身上肩负的担子更重了。”金辉告诉记者:“这两年来,孔子礼仪文化学校已成功举办了500余场次公益讲座,受益人数达到80万人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两年前这句话成为了孔子礼仪文化学校的校训。此后,金辉和学校的老师们以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德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致力于儒家经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礼仪影响每一个人,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风尚形象的现代人。金辉说,在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金辉说:“这两年,我不断地奔跑在全国各地,一年有300天时间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群体讲授中华经典、家庭美德、孝道等传统文化。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刻了,而且多数民众自发地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阵营中。”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开设不同主题的公益讲堂,比如针对幼儿、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主要开展国学礼仪教育、个人品德教育;针对父母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报告会,弘扬家庭美德;针对企事业单位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困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正是丰富人们内心的关键所在。金辉说,与两年前相比,她的工作节奏更快了,也比以前更忙碌了。但同时,她也越来越觉得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感,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愈加沉重了,“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肩上所负的重担。”
金辉告诉记者,如今,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每月举办大型公益论坛,集百家之长,合众人之力,与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定期举办《福德之道》、《家和之道》大型公益课程,面向社会分层次进行专题教育讲座,针对各行各业普及国学和礼仪教育,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提高百姓居民的个人素养,着重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并在曲阜推动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其中,“善行义举四德榜”在曲阜市405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