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标本兼治,激活基层“红色细胞”。济宁市探索推行了“红色物业”服务模式,构建起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四位一体”物业管理机制,推进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进物业服务水平提升,不断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坚持理念创新,把物业用房打造成“红帆驿站”,积极吸纳机关党员干部、居民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推进机关在职党员、居民党员、物业党员同频共振,让居民群众有事第一时间能够找到党组织、找到党员,真正实现“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
物业化身“好管家”,小区成为“舒心园”。目前,济宁市很多居民小区随处可见各种各样和谐温馨的情景,到处充满了“红”的色彩和温度,小区居民真切感受到党建引领的红色物业向小区延伸的便利,小区环境变得更加美丽、邻里更加和谐、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跃升。
治乱点——构建校园“安全圈”
“一到上下学的时候,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就多起来,造成交通拥挤,孩子的安全难以保证。”“孩子一放学就去买五毛钱一袋的‘三无’食品,我们很担心会不会吃出问题。”不少学生家长为此揪心。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济宁市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安全问题乱象,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整治校园周边临街商铺出店经营、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占道散发小广告、售卖“三无”食品等问题,打造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圈”。
组织教育、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护学岗”“高峰勤务”制度,在学生上放学时段加强治安巡逻,维持交通秩序,增设警力整治学校周边混乱拥堵“顽疾”。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监督举报公示牌制度,明确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职责、举报电话等,充分发动学校和群众力量,发现问题后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建立市、县、所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对全市中小学校周边两百米左右的食品销售者实行网格化监管,实现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明确、量化、主动、及时和可持续,确保履职到位。对全市中小学周边的食品经营者逐一摸底统计,建立了1968家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监管台账。市县实施专项监督抽检2096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54批,立案查处案件72件,罚没款49.82万元,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经营者 10家。
现在,全市每个中小学都有专人值班,建设治安岗亭210个、护学岗1025个。“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很快就进行了整改,现在小摊贩没有了、‘三无’食品也没有了,我们更放心了。”住在东门小区的学生家长李娜高兴地说。
破难点——群众最多“跑一次”
“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针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这一突出难点问题,在主题教育工作中,济宁市持续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推进党员干部在观念、能力、作风、规矩等全方位提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办事的快捷与便利。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双组长”的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瞄准重点任务,挂图作战、集中攻坚。制定了优化提升政务服务20条措施,对全市各类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流程进行再梳理、再精简、再优化。创新实施“市县同权”,将市级保留的230项行政许可事项,除上级部门委托行使的9项外,全部下放至各县市区同权办理。
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在主题教育中,济宁市开展了“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出台了《政务大厅工作人员正向激励办法》,将工作实绩与干部选拔任用、经济奖励挂钩,进一步激发大厅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开通了帮办代办和“找茬”专窗,组建“红色帮办员”队伍,推行窗口无否决权机制,实现了服务窗口只说“Yes”、不说“No”。开设了“惠企政策兑现服务”专窗,为企业提供财会法律、融资担保、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打包”服务。在各级大厅推行免费邮寄、免费复印打印,企业开办免费刻制公章,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刚刚上线的网上自动回访系统,发送评价信息23万余条,满意率达99.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