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副总编 周可 “狂躁是一种社会病,但是中国人的急,真的是来自于个体的急。你似乎是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裹挟向前走,但其实很多问题还是来自于你心坎。”
选题策划之初,并不是急之国这个概念。这其实是我们的系列策划,叫“中国为什么”?之前做过一篇《中国人为什么爱撒谎?》,而本期封面选题的雏形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耐心。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可以发明大家生活中广泛充满着急和不耐心,而这种着急和不耐心甚至已成了许多人生活的一种常态。
试图分析这些现象的时候,发明这种现象其实折射了一种时间观念的变更。
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一种慢的概念。而在当今社会,这种时间观念正在或已产生了变更。从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开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等类似概念被植入国人头脑中,可以说那个年代冲击和转变了许多基于传统文化的观念。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等概念加强了许多人对时间的紧急感。时间越来越被压缩,主流价值观越来越确定“快”的价值观。“快”意味着高效益,“快”的确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良。可是另一方面呢?“快”也令人们的心态变得很浮躁,变得很焦灼。
我国用飞跃的方法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过程,使大众生活产生了宏大的转变。与此同时,有一样东西的消散是被许多人疏忽了的,那就是慢的才能。慢其实是更高的一种境界。不耐心的背后折射出人们享受慢的才能在丧失。现代社会高速前进的车上不能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现代人不仅要发明财富,也要能坐下来慢慢享受这些财富。所以做《急之国》这个专题就是盼望人们在拼命加速前进之后,可以慢下来看看周围的风景。
这些反思很多时候是基于个体的反思。有一种声音认为“自己的速度”是被拉动的,是被社会大环境裹挟的。当“被”这个概念成为风行语之后,人们就似乎找到了很好的推辞理由,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自己是不得已的。可为什么不反思一下,在这个“被”的过程中,自己是不是也有义务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自己开端,把节奏放下来,把速度降下来,比如说,你是不是可以下降你的步速?你是不是可以放慢你的语速?在社会中,你对别人诸多责备和诸多抱怨的时候,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狂躁是一种社会病,但是许多国人的急,真的是来自于个体的急。个体似是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裹挟着向前走,但其实很多问题还是源自个人心坎。简略举个排队的例子,排队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的人那样安静?许多人为什么那样狂躁不安?为什么要想方设法插队?也许你会说,“我时间不够”,“否则我忙不完一天的事情”。那么你这一天为什么不可以少安排一件事?其实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对行动的束缚,是由自己把持的。反思之后,你会发明生活是可以慢下来的。之所以此前慢不下来,是因为一直处在惯性之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