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低成本的咒骂
一场环保危机将国内最大黄金企业紫金矿业多年来低成本、高污染的损坏性经营模式,裸露在大众,面前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宋清华
一群逝世鱼裸露了紫金矿业。
7月4日,福建上杭县下都乡渔民发明大批逝世鱼呈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紫金山又在排毒水”。
“毒水”是渔民对紫金矿业采矿过程中所产生废水的称呼。汀江渔民经常因为“毒水”遭遇逝世鱼现象,只是紫金矿业从不承认两者之间的接洽。
如此大范围的逝世鱼呈现引起了渔民的愤慨,问题当即被反应至当地政府。据渔民回想,当时逝世鱼水域的水质明显呈绿色。
7月12日,紫金矿业废水污染汀江流域的消息被证实,仅汀江流域棉花滩库区逝世鱼和中毒鱼即达378万斤;同日紫金矿业紧急停牌,公告了9天前的废水泄漏事故——紫金山铜矿湿法厂9100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进入汀江。
这正是汀江逝世鱼及水质变绿的原因,也是紫金矿业第一次公开承认污染问题。自此,紫金矿业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政府部门紧急介入,环保部、福建省环保局、福建省证监局等调查组随即赶到。
环保部会同福建环保厅、龙岩市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最后认定,此次事件是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事因在于,“企业污水池防渗膜决裂,导致污水大批渗漏后通过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
义务追究迅速推动。福建省政府责令龙岩市环保局长辞职、上杭县县长停职检查。此前,上杭县政府也对县环保局局长、经贸局局长给予停职等处分。上杭县公安局还刑事拘留了肇事铜矿湿法厂厂长、副厂长及环保车间主任3人。
以上所有处分措施、环保部牵头的联合调查组的调查及处理看法都仅限于此次突发事故。
而在此前,居住当地的上杭人,已10余年不敢喝自来水(水源来自汀江紫金山下游)。
多年来,上杭人仅买水一项费用累计支出便在亿元以上,因环境污染转产的下都乡渔民每年丧失2000万元以上。
环保事件的背后,是紫金矿业赖以快速增加的“低成本采矿模式”——紫金矿业依附当地政府支撑、以就义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采矿模式,屡次受到外界质疑甚至遭到政府相干部门的立案调查,却均涉险过关。
事故之前
根据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成果,紫金人为非法买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污水顺排洪洞流入汀江,是造成此次严重污染的主因。
实际上,这样的排洪洞还有很多。据曾在紫金矿业工作多年的一名工人介绍,紫金矿业依山建了很多排洪道,通往汀江388大坝、389大坝……415大坝。
多年来,紫金矿业就是通过这些排洪洞排放污水。
知情的行业人士说,紫金矿业湿法炼铜也有循环利用和环保设施,但系统并不能利用所有废水,而最后阶段积累的不能循环再利用的废水需要较高的处理成本。因此,紫金矿业会不定期通过排洪道排泄废水;而在暴雨气象,系统不能蒙受的废水会更多排放。这也是汀江每次大范围逝世鱼事件大都产生在暴雨过后的原因。
坊间传播,汀江水系的鱼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高铜环境才能,体内铜离子严重超标;尽管上杭人很少吃当地鱼,但在当地著名的肿瘤医院——梅县黄堂医院,不少病人来自上杭。
上述现象虽并无权威统计数据,也无医学证明两者之间的接洽,但下都乡渔民手中的水质监测报告是他们强有力的证据——由于渔民担心上杭政府不承认监测水质起源,便设法使上杭水产局签字密封后,到广东化验。2010年6月份的一次水质化验成果显示,铜离子超标5倍。而上杭政府部门屡次拿出水质检测报告显示水质正常。
就是这片“水质正常的水域”,给上杭的渔业养殖户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逝世鱼丧失,这样的情况让渔民心有不甘,多次向政府上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