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小组成员正在看望季雅琪兄妹。
成员多数来自农村
“我们厂里不少同事都是从农村出来,对贫困儿童生活的艰辛有切身领会。”爱心小组的赵成旭告诉记者,当初成立这个爱心小组就是因为看到过很多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失去了转变自己贫困命运的机会。
“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呼吁同事们尽份力帮帮这些孩子们,几个发起人都出自农村,没想到一提议,就有很多同事参与进来。”爱心小组的发起人不愿流露他的姓名,表现组成这个小组是同事们的个人行动,就是想为社会做点事。
彩桥爱心小组成立一年多来已经有90多个成员。他们每个月发工资时都会主动从工资里拿出10元钱,交给专门负责管爱心资金的组员,有专门负责管资金和账目标组员,每笔爱心支出都向组员颁布。现在一共赞助了6个孩子,基础都是孤儿,年纪都在10岁以下,每月赞助他们100元钱。“孩子们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环境转变了他们,我们虽然帮忙不多,但是盼望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转变自己的命运。”赵成旭告诉记者。
“没爱心组,我们就撑不住了”
记者追随爱心小组来到嘉祥县马村镇马西村的季雅琪的家时,刚进胡同就看到季雅琪的奶奶等在门口。看到爱心小组的人来了,她一把就拉住了成员周晓燕的手,“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我们家的这仨孩子可咋办啊!”
季雅琪今年10岁,在马村镇中心小学上3年级,她的一对双胞胎弟妹今年也已经7岁了,正在上学前班。3年前,他们的父亲在一场车祸中逝世了,肇事司机逃逸,没有获得赔偿,母亲也在半年后逝世了,3姐弟跟着60岁的奶奶和瘫痪在床的爷爷生活。
破败的院落里两间低矮的平房住着季雅琪一家,屋内墙上贴满了季雅琪的奖状。爷爷季广财在屋子角落的一张床上躺着,看到爱心小组的人进来激动得热泪盈眶,偏间里只有一张床,三姐弟就住这里。10岁的季雅琪长得又瘦又小,看起来好像只有六七岁,一双大眼睛里浸满了泪水。
季雅琪的奶奶张玉凤告诉记者,他们家里只有2亩地,全靠她一个人耕种,她已经60岁了,地里的活都是靠邻居们过来帮忙。地里的粮食也只能勉强保持一家五口吃饭,除此再无其他经济起源,平常的柴米油盐都没有着落,要不是有这些好心人的捐助,连吃饭都是问题,更别说上学了。
我们要一直保持下去
彩桥爱心小组赞助的这6个孩子,是济宁市慈善总会为他们推荐的,赞助的钱也是通过慈善总会分发到孩子手中。
“这一两百块钱对于我们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这些孩子们的作用却很大。”赵成旭说,他来自农村,曾经看到过一个女孩,被村里一个60岁的老人收养,但由于老人无儿无女,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供养,只能供女孩读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
“如果那个时候有人能帮她一把,小女孩就不会辍学。”赵成旭说,他们每月拿出10块钱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压力,但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却意义非凡。
“一次1000元捐助看着很多,后果却不必定好。”周晓燕说,比起短期的捐款,这些孩子更需要长期帮助。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要12年,零碎的捐款就像沙漠里的一场大雨,而长期的赞助才会细水长流润泽万物。“只要我们还有这个才能,就要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周晓燕对记者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鸿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