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村民介绍,从2003年开端,石林风景区管理局征用或租用村里的良田,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土地“为配合石林风景区的发展”已经被征用或者租用了近千亩。“到底风景区管理局是征用还是租用土地我们不知道,反正地就是不断流失。我们一分钱补偿款都没拿到!”但也有村民表现,他们之前一直拿着分红款,但是“去年以前分红款的数额还不够交给景区的管理费呢!”
政府:征用租用的土地都给了补偿
“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了,扯不清。”关于“征地”问题,石林县政府外宣办主任张雪刚表现,从1964年开端,由于国家政策调剂,荒山地步都需交给当地的国营林场。五棵树村的几百亩山地当时划拨林场,收归国有了。张雪刚承认,后来为了发展石林景区,确实陆续占用过村民的一部分土地,有征用的,也有租用的,但“该补偿的也都做了补偿。”
张雪刚证实,征地或租地协议都是农工商公司与管理局签的,补偿款都在公司的账上。对于村民称没拿到补偿款一说,张鹏翔说:“村民们每年都有分红。审计部门每年都会对公司账目进行审计,据最近审查,公司的账目基础正常。”该公司总经理普国亮也称,此前一直发放分红款,去年每户村民就有2000元的分红。
博弈4 高尔夫球场
村民:为何在一级保护区里建“高球场”
五棵树村民们的另一个“心结”,是村庄旁边的“民族生态运动场”。他们说,这个“运动场”,基本就是个“高尔夫球场”,而这块占地两三千亩的“运动场”中,至少有七八百亩都是他们五棵树村的。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村民毕小文骑着摩托车带记者去“实地考核”。
“你看,已经开端铺草了!”毕小文指着一片开阔的、笼罩着淡蓝色薄膜的地面告诉记者。每隔一段路就有至少两个主动喷水器在洒水。记者看到一辆皮卡车,写有“草坪专用喷播车”字样,两个工人正在车上工作。记者上前询问:“这片场地是干什么用的?”“高尔夫球场。”“有多大?”“大得很,54洞呢。今年之内确定能应用啦。”
根据中国石林网上的介绍,该项目“已支付土地承包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款2000多万元。”但村民们却说:“这块场地一共涉及好几个村庄的土地,五棵树村的地占得最多,但是其他村的村民都拿到了补偿款,就我们村没拿到!”
毕小文不明白:“这个场地大部分都在一级保护区,当初村民提出搬迁到这里,县里正是以这个理由拒绝了村民的请求,既然如此,怎么又能建高尔夫球场了呢?”
政府:这是石头地里刨出来的运动场
“是民族生态运动场,不是高尔夫球场。”张雪刚否定。他说,民族生态体育运动场是县委、县政府的十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那片土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情况时有产生。为避免土地石漠化(土地都变成石头),政府才决定启动这个项目。”
张雪刚说,这块地上,附着大大小小的石头,作不了耕地,但又成不了“石林”景观,为了保护生态,政府招商引资,建生态运动场,去掉一层石头,重新拉土来填上,种上植被。同时,在运动场上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传承彝族民间文化。其中的运动就包含撒尼人传统的“抢花炮”、“踢毽子”等民族运动项目。“村民们的上访惊动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专门派人下来调查过。不久就会给出一个结论”,他说,“现在我也不辩护什么,到时会有一个公平的说法。”
而对于村民没拿到补偿款,农工商公司总经理普国亮的说法不同,他说,运动场租用五棵树的土地有33宗地块共88.48亩,租金每亩每年300元。
原住民:不敢扩建三家人挤两间房
“写了几百次申请了,他们就是不给批!” 石林风景区内五棵树村村民张丽珍(化名)说的是房子。这是两间总面积不足40平方米的砖房,“以前家里有6个人,实在没措施,从小女儿上一年级起就把她送到县城里的寄宿学校。” “他们不批我们不敢扩建,怕到时被强拆了不给补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