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普奶奶态度激愤:“我逝世也要逝世在这里!”她说以前他们的地步就在阿诗玛石像的背后,作活作累了,抬开端对着阿诗玛唱山歌。常有农夫在驾牛耕田,会听见他吆喝“斗斗(撒尼话,向左的意思)”、“摇摇(向右)”,石林深处也会传来吆喝声(回声)。
“要不是我们撒尼人保护石林,早就被毁掉了。”60多岁的柴大娘说,几十年前兴起采石热、很多人上山采石烧石灰卖。村里人不许,把他们赶下山,还派人去山上守着。
“没有了原住民的风景区,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被抽空的干巴巴风景区了,而这个时候,它还有什么遗产价值和吸引力呢?”对此,青年评论家张天潘提出质疑。他说,随着观光游时代的日渐远去,人们渐渐转向人类学意义上的体验休闲游,完整商品意义上的旅游景区并不总是受到欢迎,而自然地镶嵌了人文风情的差别化旅游景区越来越得到认可。
搬迁能抢救民族文化?
对于村民的说法,石林政府不批准。张雪刚表现,五棵树村汉化严重,纯粹的撒尼文化元素所剩无几。“你到村里看,还有几个穿民族服装。”他说,把他们迁到彝族第一村,建起具有民族风情的民居、街道,发展对歌、斗牛等民族运动,“反而能抢救民族文化”。
“搬迁的代价很大,却是为了石林的发展,也为了村民的发展。”梁永宁教授表现,五棵树也不是最正宗的撒尼文化地。阿诗玛故事的发源地和电影《阿诗玛》的重要拍摄地,在石林县的长湖镇,不是石林镇。
事实上,为风景区让路而搬迁,目前在国内是有广泛性的。石林的“兄弟”贵州荔波、重庆武隆都实行过搬迁。近日媒体曝出的庐山将万人大搬迁,遭到舆论批评。很多人责备庐山管理局“一下一上”的本质是穷人下山富人上山,是资源再分配。学者们则担心,没有牯岭人的庐山将会丧失文化传承,最终沦为一个庸俗的商业社区。(起源:云南信息报)
> 相干浏览:
业主状告国土局强迫搬迁 局长出庭应诉
河南巩义改革杜甫故里景区 村民4年搬家4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