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读者投书本报,反映由于没有儿童专用药,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存在剂量难操控现象,给儿童用药安全带来隐患。7月12日,发生在四川内江的预防药物群体不良反应事件,一名3岁女童因遵医嘱服用发给的成人药而死于“用药过量”,造成预防药成“夺命丹”的惨剧。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状况究竟如何?几乎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儿童用药安全如何保证?就此我们进行了调查。
所谓儿童专用药,是指适合儿童特殊体质及需求设计,利用矫味剂来改善入口的苦味,使小孩的接受度提高。另一特点是使用原包装、不经分装、标注清楚的药水,包装内附有剂量刻度的量器或喂食器,让家长方便掌握剂量,安全、方便、好入口,使得给孩子喂药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药店:儿童药所占药品总量比例小、种类少
8月4日下午,我们来到北京甜水园街济世堂药店。一位售货员说,儿童药在药店所有药品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中成药只有同仁堂的降火助消化药,西药则有好娃娃等少数几种药。除此之外,是一些儿童保健品。儿童药总的销路一般,一个月卖不出几盒。孩子不舒服了,大多数家长都带孩子去医院,来买药的也是拿着医生处方来的。
8月5日,我们又来到位于朝阳路上的三九朝阳大药房。经过观察,发现药房内的儿童药确实不多。药房西医组的赵女士介绍,西药是一些头孢颗粒等常规药,家长只有出具医生处方才能购买。中药组的售货员说,她们出售的也只有同仁堂的感冒颗粒、儿童咽痛颗粒等,多为冲剂,便于服用。现在正值暑期,儿童容易上火或消化不良,所以这些中药销路还行。
从走访药店的情况看,北京市面上儿童药品种不多,所占比例小。
家长:用药比过去方便了,剂量上还无法做到准确
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童用药的具体情况,我们采访了一些患儿家长、药剂师和医生。
在北京儿童医院药房处,赵女士带着女儿准备拿药。她说女儿最近有一些炎症,用了医生开的头孢颗粒,炎症消除了。这次来复查,医生除开了一些消毒药水外,还有一盒尿感康冲剂,医生说大人小孩都可以用。“女儿才4岁啊。”赵女士有些不放心。
8月9日一大早,我们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带孩子前来看病的人很多。在内科诊室门口,带孩子准备就诊的赵先生坦言,现在给孩子用的药大都是冲剂类的,便于服用。但是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不明确的地方。例如,有的冲剂按照儿童不同的年龄,口服1/2或1/3,但由于没有刻度或计量器,不易把握。他觉得孩子很小,细微的差别还是会有影响的。
药剂师:国内儿童药整体发展水平低,亟待政策扶持
8月13日下午,我们采访了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杨景秀。杨主任介绍,儿童药的品种、剂型在我国可以说是严重缺失的,也就是说,国内儿童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在药物的分类中,没有成人药与儿童药之分,儿童药主要是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针剂类药物,主要看适不适合儿童使用;口服类药物,如儿童用的抗生素,国内有一些,但没有全方位的覆盖。常规儿童药,如止咳、感冒、腹泻、健脾、助消化等药品基本普及。但是近年来,儿童患心脏病、高血压、肾脏病的越来越多,而治疗这些病国内只有成人药,没有儿童剂型,这一点国外要比我们好很多。儿童药中,液体剂、中成药种类数量较少,西药在剂量指导上已经比较规范,而中药指导还不够准确。
就国内儿童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杨主任分析主要有3点:一是儿童占人口比例约为20%,属于小众群体,药的生产量比较少,批次多,成本大;二是儿童药研发时间长,同样造成了生产成本增加,厂家也不愿生产;三是儿童药缺乏临床试验志愿者,开发研制困难。为此,杨主任建议:国家为儿童药的开发研制提供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出台有关儿童药的使用细则,规范行业行为;加大对稀缺类型药物的引进,对重复引进的常规药物进行筛选,以减少浪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