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昕重申,“去行政化”的要害就是推动公立医院走向法人化。在法人化的制度环境中,所有公立医院同卫生行政部门脱离行政关系,解除高低级附属关系。公立医院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对其所有运动,包含人员雇用、服务供给、资产购置、招待与投资等,独立承担所有法律(民事和刑事)义务。现有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没有必要保存。医院之间只有范围大小、服务范畴、服务程度的差别,而没有行政级别的高低高低之分。
郑州市金水区卫生局副局长王炜在发言中说,政府总感到和医院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政府说什么,医院就得听什么,实际上两者没啥血缘关系。“医疗事业有公益性没错,但那是政府的事儿,医疗机构不该背负超出其自身的任务。政府可以通过购置服务等方法去实现公益性,而不是以医疗特别性为由强迫医院做什么。”
政府应当抓小放大
公立医院去行政化,也不是“一脱了之”。一些基层医院的代表称,公立医院改革不是所有的医院都和政府撇清关系,搞独立法人、股份制,而应当分类管理,否则小医院、基层卫活力构很快就会垮台,三级医疗网也将成为空口白字。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院长周国平在基层做了32年的院长。他说,基层卫活力构能活下来就是万幸,没人、没钱、没设备,政府拨的款连交水电费都不够,患者看不上眼儿,来看病也不放心,如果没有相应政策扶持,基本难认为继。因此,如果公立医院全部与政府脱钩,那么很快医疗范畴又会“天下大乱”。
有人曾提出,公立医院改革要走国企改革的门路,抓大放小,从而激活医疗市场。由于有利于政府控制优质资源,此论颇得到一些支撑。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则明白提出反对。他表现,国企改革已经证明,小舢板出海只有逝世路一条。放小医院,它要么乱来,要么关门。何况,基层是公共卫生、基础医疗的主战场,是最能体现公益性的处所,国家应当把二级以下医院管起来,通过财政、人事政策,让医生在那安心就业,让患者在那安心就诊。大医院是很能挣钱的,不需要政府给多少钱,而且也给不起,不如放开让它自由成长,政府只要监管好,别让它长野了就行。
“公立医院改革不是抓大放小的问题,而是抓小放大的问题。”孙东东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