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统计,97%以上的国产药为仿造药,外资及合资医药企业基础盘踞了专利药、原研药市场。
对产业界的这个焦点话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2009年在“中国医药体制改革——机会与挑衅”国际高峰论坛上说,今后将转变单独定价政策以逐步缩小原研药与仿造药的价格差距,新上市的原研药也要与仿造药价格大体连接;已上市的仿造药,只要符合国家政策,或有关监管部门或权威机构证明具有明显优势,可与统一价格适当差别。
“其实一种优质的仿造药也需要企业投入很大的研发力量,只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要容易一些,需要鼓励也需要把持。”北京生物技巧和新医药产业增进中心副主任张泽工说。
据张泽工介绍,仿造药市场目前已经占全球药品市场的40%以上,未来3年内,国际上将有年销售额达137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保护。
这意味着,一个药品“抢仿时代”即将到来。
“唯低价是举”
“抢仿时代”带来的,仅仅是宏大的市场机会吗?
河南一家制药企业负责人告诉本刊,以60片每瓶的复方丹参片和10g×20袋的板蓝根颗粒为例,其原料成本分辨是1.41元和4.2元,然而,市场中标价格则为0.7元和2元。
低价药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江苏康缘团体董事长萧伟说,国家规定了药品最高零售价,但很多省在采购中取该品种在市场上的最低价,以突出药品降价的“政绩”,于是,药品中标价格越来越低。
萧伟指出,这极易产生两个严重成果:其一,由于价格过低,企业无法供货,所以“中标就逝世”,特别是基础药物,本身价格和毛利率已经很低,不断地降价将使企业亏本而无法供货,导致一些基础药物在市场上消散,患者无药可用;
其二,部分企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采用低限投料、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法下降企业成本,造成严重的药品德量安全隐患。“这在无形中领导企业把下降成本作为唯一目标,增加了群众用药安全的隐患。”
显然,对于深陷过度仿造、低价恶性竞争泥潭的中国医药行业,“抢仿时代”还可能埋下药品安全的隐忧。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擅长明德说,药品是一种商品,要符合市场规律,成本不可能无穷下降。在“唯低价是举”的招标规矩下,“过度仿造”带来的问题是恶性竞争。上海市场已有32个基础药物品种“绝迹”,上海市招标办不得不向基础药物生产企业发出“邀请投标”的号召。
“一个显而易见的成果是,放弃生产的多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于明德说。而大中型企业,通常被认为更为器重药品德量把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表现,药品价格虚高,重要在流通环节和医院,国家基础药物目录中的药品本身就是微利,如果再陷入价格战,就违背了药品招标“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初衷,很容易引发大的质量安全危机。
创新中药的瓶颈
一位北京市民告诉本刊记者,他习惯用中药,但中药品种太多,品德差别太大,同样是板蓝根颗粒,有的每盒售价9元,有的却只售1元,价格差8倍,这很不正常。
本刊记者懂得到,中药里有效成分含量必须达到必定程度才会有疗效,但一些收入《中国药典》的中药品种是不测含量的,这就容易造成药品低程度仿造,不能有效地把持产品德量,造成有些中药产品在疗效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治病救人。
宛西制药团体董事长孙趯志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质量标准不高,直接导致中药行业低程度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多、散、乱,进而导致质量可控性差、临床疗效不稳固。“这一事关身材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产业已经到了危机的边沿,亟待进步质量标准。”
据悉,目前中国有中药企业近2000家,行业集中度不高,超过10亿产值的企业寥寥无几。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建议,国家应下大力量鼓励医药企业做大做强,进步创新才能和产品德量。在中药质量标准中应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更多地明白药用物质成分并实现对多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把持,转变生产质量标准“定性不定量”的传统惯例,让劣质药无处藏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