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说,医药行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大批的投入,而且风险极大,没有实力的企业难以实行。可如果市场成果被一些小企业占据,那很不合理。
“应依附专家的力量,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到药品优质优价、科学定价,保证药物生产企业有利可图,但是这个利润必须把持在合理范畴内。”著名心脏病专家葛均波认为,一个药品的研发、制作过程的成本,相干范畴内的专家心中多少有本账,在建立药品定价专家库的同时,采用药品定价专家随机抽样制度,防止其利令智昏。
成都高新技巧产业开发区科技局副局长熊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把持,在审批环节防止一种药品仿造过多、过滥。另外,也可以利用价格杠杆,比如,在定价环节保证企业下工夫研发的“首仿药”卖高价,“二仿药”、“三仿药”及之后的仿造药价格依次递减10%,让过度仿造药没有利润空间。
在“以药补医”的体制下,突破低端仿造的恶性循环,几乎成为一道无解的标题——本土药企需要靠“价格战”争取市场份额,其获得的菲薄利润无力支撑巨额的新药研发,而没有原创新药,就难以享有尊严和合理的利润空间。
刘振秋在前述论坛上表现,药品价格改革将适当下降流通环节加价总体程度,对流通环节实际加价率进行把持。医疗机构药品目前履行的加价15%销售的比例将逐步下降,摸索试行差别加价政策。推行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地区,将摸索取消药品加成,研究设立药事服务费制度。
这些假想能否改良中国医药产业的制度环境,值得关注。毕竟,如果把研发原创新药比作一场马拉松,现有体制无疑是对运发动耐力的宏大考验。□文/《瞭望》消息周刊记者 张涛周正平孙铁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