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每次增补医保品种讨论的时候,一些企业都会派出大批人手四处公关。有的在最终的医保目录公开前,就已经获知自己的产品是否进入目录,也就有了价格操作的机会。
这位业内人士描写了一些企业调剂价格的流程:
当一家企业获知自己的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会马上填写一个表格,列明涨价原因,向当地物价部门进行价格调剂的备案。涨后价格获得当地物价部门认可后,企业以此为据到各地参与药品招标。如果在某几个地区涨价后价格不被认同,有的企业干脆就放弃这几个省的招标,以保持其上涨后的高价。
“用这样的方法操作半年或一年后,发改委看到的价格就变成了企业上涨之后的高价,所断定的政府定价,自然水涨船高。”这位业内人士说。
他举例说,假设一种药品在医院售价115元,医院的进价为100元,那么代理商名义上的进货价是90元,实际上代理商从生产企业的进货价可能仅为18元。也就是说,这18元就是生产企业保本、盈利的底线,在18元-90元之间的72元,则被用于临床费用、缴税、配送费、医药代表提成、公关费等各项支出。如果这家企业在进入医保目录之后成功提价,代理商的进货价并不会转变。至于价格上涨增加的利润,则由生产企业与代理商分成。
这样一来,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医院都能从进步的药价中获得利益。
药企层层买通关,蒙骗国家
按照我国目前的药价形成机制,药品价格基础上分三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价格;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进入各省医保补充目录的药品,则由所在省制定领导价格;其余的药品,按照市场状态自主定价。
“企业报价时,要填一个统一的表格,列明各项成本等内容,基础上都是企业自己填写,物价部门很难查实。”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药企在当地都是纳税大户,靠着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能够层层过关抬高价格,这样一来,国家发改委采集的价格数据就成了高价。
据这位业内人士介绍,国家发改委也在想措施调查药品的真实底价,也就是代理商从生产企业拿到的进货价。去年就曾采集这个数据,但一些代理商修正了价格。
今年5月,天价芦笋片事件在社会引发重大反应。
由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芦笋片2002年进入市场。该药品出厂价仅为15.5元,但在各地的招标价格却高得惊人,其在黑龙江、湖北、河南的中标价格分辨是160元、133元和107元。在湖南,该药品进入了该省医保目录,湖南省药品招标采购部门为其设定的价格为136元;该药品进入医院后,其售价则达到了213元。
据媒体报道,湖南省物价局相干负责人对此作出懂得释,认为由于没有市场零售药店价格进行参考,只能参照周边省市的价格作出政府领导价,从而导致定价偏高。
药品价格毕竟该如何制定,业内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在辽宁省物价局,两位不愿流露姓名的相干负责人表现,药价调剂有三个因素重点考虑:一是要参照外省价格,二是参照本省现行价,三是考虑企业的成本。
今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出《药品价格管理措施(征求看法稿)》,今后在药品定价方面,政府将设定药品应有的成本价,避免企业乱报价,最终影响药品出厂价。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物价部门能够真正控制企业的成本并严格监督企业涨价行动,药价问题将能得到必定程度的缓解。但物价部门如何能够真正懂得企业的真实成本,核实众多药品的价格信息,将会是不小的难题。 据《中国青年报》
定价漏洞
国家医保目录的制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但价格的制定在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医保目录颁布新品种时,国家发改委并不能立刻制定出相应的价格,而是要在各省进行价格调研后,才干拿出政府定价。
三种药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