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从8月中旬起开始重拳出击,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管理专项整治,并决定在半个多月的整顿后,从9月1日起正式进入常态的监测管理。
而据了解,福州市从2003年开始就曾多次展开地沟油专项整治,但每次整治过后,问题又卷土重来。
《法制日报》记者从福州市“食安办”了解到,这次所谓的“常态监测管理”就是要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的监管环节。此外,福州还将积极争取成为国家试点城市,率先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
然而,记者查阅近年的相关报道得知,福州市的地沟油治理和餐厨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已酝酿多年,但至今仍未能正式落实。福建省建设厅早在2008年5月就发出了《关于开展城市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通知》,称将对吃剩的饭菜、废弃的油脂、泔水等餐厨垃圾试行分类回收处理,并统一加以开发利用,福州、厦门、泉州被列为首批试点。“2009年基本建成运行有序、管理规范的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其他城市在2010年基本建立该系统”。这一计划显然没有实现。
此外,福州市早在2008年9月就传出消息称,正在酝酿《福州市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以规范餐厨垃圾的专业化收集、运送和处理,在制度上明确对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实行多部门联合管理。而今年6月22日,当地媒体报道称该办法仍在酝酿之中。
制度与法律双重困局
“每一次开会都强调长效机制,但做起来不容易。”福州市食品安全领域一名官员向《法制日报》记者透露,之所以迟迟未能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原因就在于所涉部门太多。
记者从福州市食品安全网上看到,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监管机构包括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局、海洋渔业局等9个部门,其中涉及地沟油的就有六七个部门。
“烤鸭油问题,至少涉及3个部门,工商、质监和卫生部门。”记者向福州市“食安办”举报烤鸭油现象时,“食安办”一名负责人为记者分析,“销售烤鸭油是工商部门管的,烤鸭油用来炸豆干是质检部门管的,要是买了不安全的豆干卖给市民吃,又是卫生部门管的。而我们是牵头单位。”
在泔水油的管理上,则更复杂得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泔水油的监管涉及工商、卫生、环保、质监、城管、环卫等6个部门,环保部门负责前置审批,工商部门负责打击无照经营,卫生部门负责消费环节……这样的分段监管使得对泔水油的打击问题重重。
“此外,像打击地沟油这类的行政执法,有很多法律上的限制。”福州市“食安办”这名负责人给记者举了个相似的例子,“前两年我查病死猪,这个问题严重吧?我到一个宰猪场,怀疑那猪是病死的,我得提取样品回去化验,这个化验就需要7天时间,7天之后你还能找到他吗?另外,就算是病死猪,我能罚款多少?法律规定最多能罚5万元,但我罚不了他这么多。首先,他可能的确杀了20年的病死猪,但被我抓到的这天就杀一头;其次,我在他杀猪这个点上抓到了,还没销售,叫未遂。”
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本次地沟油专项整治行动中,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取证、执法上都存在很多限制,大多数都要拖较长的时间才能处理完。(郭宏鹏 刘百军 范传贵 卢义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