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认为,应该由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建立规范的打假渠道,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应该尽量透明公开
漫画:石语
如今,作假行为似乎无处不在,假货、假学历、假养生、假景点……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136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0.5%的人肯定自己没遇到过作假行为。具体来说,85.1%的人遭遇过“短信诈骗”,83.7%的人遭遇过“假货”,77.0%的人遭遇过“盗版书”。其他还有:虚假报道(70.4%)、盗版CD(70.3%)、街头骗术(70.2%)、假政绩(57.1%)、假发票(52.1%)、学历作假(42.0%)、学术作假(41.8%)等。
在急功近利、法不责众的心态下很多人开始参与作假
在某国际旅行社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苗新辉,前段时间每天要看上百份简历,她发现几乎80%的简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作假问题,“面试时,我会让他们重新写份简历进行对比,工作单位、起止时间、职位等,经常有对不上的。”
“求职者也是被现实所迫。用人单位要求越来越高,求职的人又多,如果不修饰简历可能连面试机会都没有。”苗新辉说。
本次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有意无意宽容甚至参与作假。比如68.7%的人“明知是盗版书却依然购买”,47.9%的人“明知是冒牌服装却依然购买”,31.6%的人承认自己曾“考试作弊”,16.6%的人承认“论文抄袭”,14.2%的人“明知是假发票却依然购买”,5.9%的人承认自己“学历作假”。
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在接受中青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造假是有社会基础的。很多人之所以痛恨造假,不是出于义愤痛恨造假本身,而是痛恨自己没有造假的机会,所以有了机会,也会参与造假。
“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北京京鼎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星水律师认为,目前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比较淡漠,大家觉得遵守规则会吃亏,不守规则的人往往短期获利,在急功近利、法不责众的心态下很多人就开始破坏规则,参与作假。
为什么有这么多作假行为?调查中,79.8%的人认为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力”;72.4%的人认为是“作假成本低,打假成本高”;排在第三位的是“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惩罚太轻”(69.4%);55.9%的人表示“小假被宽容,导致大假横行”。
方舟子说,绝大部分的“假”都很低级,打假的门槛和成本并不高。但是管理、执法部门对造假缺乏监控,处罚又太轻,使得造假成本低、风险小、获益大,这才是导致造假无处不在的主要原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