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美福和孩子们开心地—起玩耍。
文/片本报记者陈鸿儒
陈美福今年57岁,在他33年的教育生涯中,有30年是陪伴着聋哑和智障的孩子们度过的。还有两年多陈老师就要退休了,但是他却放不下班里的8个孩子,他的教师节愿望就是能尽量多教他们些知识,“让每个孩子都有个好归宿!”
智障孩子更需要爱
9日早上8点,记者来到济宁市中区特殊教育学校时,陈美福老师正戴着红袖标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孩子们陆续走进校门,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学校里很重视校园安全,这些孩子又比较特殊,所以我们老师每天轮流执勤,保证孩子们安全人校。”陈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里的孩子们都是智力残疾人,他们比普通学生更需要关爱和照顾,和这些孩子接触多了,才感觉到他们比其他孩子要脆弱得多,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心。
陈美福老师1977年参加工作,1980年就调到了济宁市聋哑学校教学,练了一手流利的手语,1993年,他又调到了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直在特教岗位上工作至今。现在特教学校一共9个年级,全校60多名学生,陈老师是六年级的班主任,班里的8个孩子是他的“心头肉”。
“干特教要更加有爱心和耐心,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你的关爱。”陈美福老师告诉记者,特教学校的孩子们要在这里上9年学,他们学东西比较慢,而且学的慢忘得却快,所以老师们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教他们,直到教会为止。而且这些孩子的智力和精神都有些问题,发了病又打人又骂人,老师们只能像父母一样去包容他们,还要注意不要让孩子们受伤。
园丁历程充满感动
谈及会不会后悔,陈美福老师非常坚定,表示如果再让他选一次,他还会选择特殊教育。“虽然孩子们不太听话,但是我却很喜欢他们,他们一直感动着我。”陈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们非常可爱,虽然平时经常给他惹些小麻烦,但是有些日常生活的点滴他至今难忘。
陈老师告诉记者,他曾经带过一个重度智力残疾的孩子,学东西很慢,而且带有严重的自闭情绪,陈老师只能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他,让他学会自理。有一次正好快到元旦了,陈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堂以新年愿望为主题的语文课,这个孩子就记住了这一课,给陈老师写了一封歪歪扭扭还带有一些错别字的信,“陈老师,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自己能学的好一点,让老师高兴!”当时看到这封信,陈老师摸着孩子的头,欣慰的鼓励他,那时,这个孩子已经比陈老师都高半头了。
“现在我们班有个学生,唱歌很好听,刚在省里的比赛中拿了名次。”陈美福老师拿出一个获奖证书,得意地向记者展示,是中华青少年文艺英才推选活动山东省决赛的银奖获得者证书。一开始陈老师发现了这个小姑娘唱歌很好听,想让孩子参加演出活动,孩子的家长还感觉很丢人,不想让孩子参加。后来陈老师多次给孩子的家长做工作,终于,孩子捧回了省里的银奖,家长和陈老师自己都“风光”了一把。
教师感言】
希望孩予有个好出路
“还有两年多我就要退休了,真希望能看着孩子们有个好出路。”今年已经57岁的陈美福老师自27岁开始一直在特殊教育的第一线,被问到退休后有什么打算,陈老师最担心的还是这8个学生。现在他的孩子们刚开始上六年级,到九年级毕业还要3年多的时间,到他退休的时候这些孩子还没有毕业,这班孩子他从二年级开始带,已经和他一起生活了4年,“真希望他们能有个好的前程。”说到这里,陈老师有些低落。
“我原来性子很急,干这个工作也一度很沮丧,后来和孩子们接触多了,性情也变了很多。”陈老师告诉记者,刚开始从事特殊教育时,他也有过低潮期,由于本来性子很急,这些孩子学东西又慢,教一次两次也学不会,经常会很着急。后来他和这些孩子处得久了,建立起了感情,慢慢也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现在最想的是尽量让孩子们多学点东西,毕业后能好好生活。”下课了,陈老师一边招呼孩子们到操场上做游戏,一边对记者说。8个孩子手拉手围着老师转起了圈,灿烂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荡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