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斌说,循证医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卒中单元”或组织化管理和治疗模式是脑卒中后最佳的治疗措施。“在发达国家,脑卒中患者很快进入‘卒中单元’已是惯例,而在我国,‘卒中单元’还有待推广。”
所谓“卒中单元”,是由神经内外专科医生、康复医学科医生、物理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医生等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功效康复等,以改良预后、进步疗效的卒中管理模式。
“我们一直呼吁,治愈和康复不是一个概念。治疗医学针对的是疾病的治愈或病情的稳固,而康复医学的核心思想针对的是功效恢复,即让患者带着必定的“残疾状态”而能够生活自理,进而回归社会。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就意味着医疗工作并没有完整结束。”
王茂斌表现,康复针对的不是病,而是功效,即WHO定义的3大功效——器官和脏器程度的身材功效、人的个体运动才能、社会运动才能。“一切康复措施都必须紧紧缭绕落实康复打算,千方百计保存患者功效,并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病’仅仅是治疗的一部分。”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对康复的理念存在曲解,绕了很大的弯子,这也成为中国康复医学成长路上难以拔掉的荆棘。”
王茂斌说,中国最初对“康复”的认识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战斗,大批伤残病员需要休养和恢复,于是成立一些部队编制的荣军医院,这几乎等同于疗养院。后来,“康复”又和“理疗学”、“养生学”混杂,不少医院有很大的理疗科,做一些物理性康复处理和针灸、按摩等治疗。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临床医生没有懂得康复医学的内涵——康复医学不是治病的延续,而是要从临床治疗的第一阶段就开端介入,并几乎贯穿全部临床治疗全程,即使出院也仍要保持。”王茂斌说。
据他介绍,宣武医院的经验是,卒中患者一般只要病情稳固,且仍存功效障碍,康复医学科就会介入临床治疗。“我们认为,三级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其学术内涵应瞄准急性期、疑难、重症、复杂和少见疾病的临床康复医疗,目前我科的平均住院日是21天,这已经是宣武医院临床科室中平均住院日最长的了。其后的康复医疗应当转到专业化的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去,并最终回到社区或家庭中。”
观念滞后,导致不少患者错失康复良机。“有些患者是在不具备康复医疗条件的医院或疗养机构接收‘康复训练’以致形成了严重的‘误用状态’,有些则是在家中被动等候后形成了严重的‘废用状态’,才辗转到条件较好的康复机构接收正规康复训练。这种‘夹生饭’大大制约了康复的后果。”
比如,“中风”的病人抢救过来了,下一步怎么办?当然是康复,可许多病人没处所康复,甚至不能从医生那里获得正确的康复方法。于是,医生想着救人,却疏忽了救过来的人该怎么办,患者也就难以获得最佳的康复后果。“这种局面不扭转,将会造成宏大的遗憾。”王茂斌评论道。
而据本刊记者懂得,国外的卒中患者度过了急性期,一般很快就会转到康复医疗机构进行系统的康复医疗。
慢性病时代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病临床与康复研究所副所长张进平告诉《瞭望》消息周刊:“现在是一个慢性病的时代,这意味着,大批的疾病都只能依附康复医学的手段治疗,人们自然更加关注如何进步生命质量。”
她说明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伤、病患者逝世亡率明显降落,而留有后遗症和功效障碍的病人逐渐增多,同时,人口老龄化过程加速也使老年性疾病和慢性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顺应这一趋势,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请求不再局限于急救程度的高低,转而更为器重功效的恢复。“这体现着对医学这一概念的更新,即不再只是单纯治病,而是要保护健康,强调保健——预防——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医学发展方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