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大国的康复挑衅
当中国几乎每15秒就有一人“中风”时,其对功效康复的需求就成为从业者需要直面的挑衅
在从事康复专业近30年后,王茂斌感受到强劲的政策春风。
王茂斌以脑卒中、脑外伤等的康复医疗见长,目前领衔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这里堪称中国神经康复的最前沿。
“中国事‘中风’大国,防治面临很大压力。好在政府已经从医保系统、三级康复医疗网等的连接方面积极着手,我感到形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他告诉《瞭望》消息周刊。
“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重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出血性卒中,又名脑出血或脑溢血;其二为缺血性卒中,又分为脑梗逝世(脑梗塞)和脑栓塞。这类疾病病情凶险,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逝世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成为中国国民的重要杀手之一。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超过200万人,因脑卒中而逝世亡的约150万人,特别是一旦产生脑卒中,即便存活,也有约3/4患者留下偏瘫、失语等不同程度的功效障碍,严重要挟生命质量。
当中国几乎每15秒就有一人“中风”时,其对功效康复的需求就成为从业者需要直面的挑衅。
“宿命论”
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神经系统损伤后“不可恢复”、神经科医生对此“碌碌无为”的观点统治着学术界。
“为打破这种宿命论,国外学者进行了大批研究。”王茂斌说,那时的康复医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医学,科学的证据还不多,需要科学、可靠的研究以获得证据,进而评价和确定康复措施的后果。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作出结论,脑卒中病人经康复后第一年约60%可以达到生活自理,20%只有复杂运动中需要帮助,15%需要较多的帮助,5%需要全部帮助,其中工作年纪的病人在病后第一年末约30%可以恢复工作。
随后,国际医学界加强对大脑的基础、临床和康复的研究,甚至美国参众两院一致通过决定并由美国总统发布,20世纪最后10年是“脑的10年”。
王茂斌说,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康复医学界对脑卒中康复的研究亦取得不少进展。
如在偏瘫康复中,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Bobath方法、Brunnstrom方法、PNF技巧、Rood技巧、MRP方法等)曾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脑卒中康复方法,但新的研究认为,综合性康复措施在偏瘫的康复后果上,优于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
在言语康复方面,言语——语言病理学和言语治疗学形成独立的专业,功效影象学的发展利用于言语——语言的机理研究,特别是关于失语症的研究大有进步。
此外,脑卒中康复机构网络化及其管理在国外开端成形,一般而言,急性期患者在综合医院进行早期康复医疗,亚急性期患者在专业化康复机构中得到恢复期早期的综合性康复,恢复中后期则在社区和家庭开展,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入社区或家庭的,则进入护理之家、日间医院等中间设施。
“对于世界最新的研究进展,中国一直密切跟进。可以说,神经康复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中发展最快、成绩最为突出的范畴之一。”
据王茂斌回想,当他在上世纪80年代筹备出国进修时,还基本不懂得自己从事的这个专业到底能做些什么,到了国外,眼界大开,开端意识到专业的远景。“现在,一般的康复医疗机构中,脑卒中偏瘫患者80%左右能恢复步行(包含部分帮助下的步行)、50%左右偏瘫上肢可以恢复实用的应用功效”。
病愈≠康复
“但是,就脑卒中所造成的广泛的功效障碍来说,这显然不够。”王茂斌说明说,一方面,在于脑卒中的成果不单是偏瘫和失语,还需要解决其他可能的后遗症,另一方面,即使是偏瘫,“从理论到实践也该有一个较大的观念更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