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康复医学的从业者能否适应这种转型,即通过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功效、重返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张进平说。
王茂斌说,由于难于进行临床性的随机、对照性盲法的研究,再加上成果评价方法的不一致性,各种康复医疗方法的有效性很难正确判定。目前国际通用的方法是,由专家依附循证医学的证据,联合其经验,制定一种指南性的规范化治疗计划。
“这是一个试图把持医疗质量、下降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进步医疗后果的措施,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据我所知,国家科委‘十一五’攻关课题锁定‘脑卒中康复的规范化治疗’,也正是盼望解决这个问题。”
王茂斌表现,在目前懂得到的脑卒中“规范化”康复方法中,除了建立在神经生理学理论基础上的方法外,建立在脑的可塑性与大脑功效重组理论基础上和建立在临床基础上的综合性神经康复方法也已经逐渐成型。“脑卒中的康复理论和方法可能正在新的突破之中。”
下一站
“我们下一步的方向,就是让康复医疗三级网运转得更好。现在的要害是,患者从综合医院康复科出院后,需要在康复机构、社区进行后续康复治疗,而康复机构、社区康复的建设还要加强。”王茂斌说。
在他看来,对于脑卒中患者,除抢救及时外,康复期能不能开展适当、及时的康复规范化治疗也十分重要。“一般脑卒中患者在综合医院康复科的治疗结束后,就需要出院,而综合医院很难再对其进行康复训练的跟踪,这就有赖于康复机构和社区施展作用,否则,患者本来可以恢复的功效变得难以恢复,或者早期恢复的功效可能再次丧失,这就很难实现进步患者运动、参与程度,进步生存质量的目标。”
王茂斌举例说,比较严重的脑卒中或脑损伤患者,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毕生的康复性训练,康复医师需要制定长期的康复打算,并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功效的评定和修正康复短期打算,还要亲自领导患者及其家属,以确保康复处理的有效性。“这不仅需要在大医院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而且需要做好三级康复医疗网的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网络,就不可能把脑卒中后功效恢复的工作做好。”
他认为,多数永久性残疾者的康复需要一个系统、有序、持续和长期的康复过程,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大有可为,比如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效的康复性训练和护理,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语言功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效障碍患者进行摄食——吞咽功效训练等,同时,还可以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家属的健康教导工作,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主动与外界沟通。
“社区康复在世界上已经开展了几十年,WHO也已推出社区康复指南和手册。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按照疾病的不同阶段,由各级医院进行分段康复治疗,形成了综合性大医院——康复医院、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的网络系统,但在我国,这一系统还不太健全,脑卒中患者在综合性医院度过急性期后,多为居家休养,而缺乏较高程度的社区和家庭康复的条件。”王茂斌说。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不致成为断了线的风筝,而是能够持续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医疗服务。“如果这方面的工作到位了,康复医疗就真正上路了”。王茂斌说。□文/《瞭望》消息周刊记者张冉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