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一附中 李支舜 制图 邬思蓓
考前的几天,考生的复习防止走两个极端:要么加班加点,熬更守夜,总感到时间不够,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复习到,心急火燎;要么彻底放松,或通宵上网,或整天睡觉,反正这几天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听天由命吧。这两种想法,都不够妥当。合理的做法,应当是从题海里走出来,在“岸上”回望思考,保持良好的状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好的复习“惯性”延续到高考。
功课复习:“适量”训练
少做题,多反思:考前的时间可贵,要做的事情很多,反思是核心,把重点放在反思上,而不是无穷无尽地做题。一般来说,对于做对的题,要做对一道题,控制一个规律,把握一套题;尤其要抓住重要测验中的错题来分析,是一个更加有效的措施,看一看这些标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有没有规律可循?对于做错的题,知道做错一道题,汲取一个教训,如果能做到一题不二错,成绩就可以进步一大截。
少课外,多课本:每个学科,测验的标题虽然不是课本里的,但知识点都可以从课本里找到,高考题就是利用课本的知识解决课外的标题。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最好的措施就是“回归课本”,对各科课本重点复习和整体回望。
少难题,多易题:高考虽然是提拔性测验,但要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难度比较大的标题比例不会太大,高考有个规律叫做“难题得分少,容易题丢分多”。不是每一道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准备的,因此难题得分少比较正常。但“容易题丢分多”就不正常了。所谓“容易题”就是指中低档题,直白地说就是会做但没得到分、会做但做错的标题。因此,不要做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部分应放弃,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有把握的中低档试题上。
少微观,多宏观:各门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重大事件,要注意梳理归纳。如语文的修辞表达后果、文言词法句法、古诗词的常见思想情感和基础艺术伎俩,甚至作文的几种基础结构等;数理化中的重要概念、公式、定理等;政治、历史中的时事热门、重大事件等。
心理状态:“适时”调节
有些同学平时状态不错,可一进考场就发懵,容易呈现习惯性的紧张。重要的测验,有些紧张是正常的,但不要过度;否则,就会影响程度的施展。
信任自己,建立“自负心”:“工夫不负苦心人”,你付出了必定有满意的回报。如果你压抑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不妨在开阔地带,大声呼喊:“×××,我能! ”“×××,我行! ”
顺其自然,保持“平常心”:“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把高考当作平时的测验一样看待,久经“沙场”,有何害怕!告诉自己:越紧张越不能施展自己的程度,越是常态,越能得到最佳的施展。
控制方法,打消紧张情感:心理学家认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使大脑持续高速度运转,睡眠不安,心理上常会产生沉重感、压迫感、不安感等。下面介绍几种简略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妨试一试。
深呼吸法:深深吸进一口吻,保持一会儿,再保持一会儿,再慢慢地把气呼出来;再深深地吸进一口吻,保持一会儿,再慢慢地把气呼出。如此重复,必有后果。
视觉放松法:就用画面发明松弛的心情,具体步骤是:闭上双眼,在脑海中想像一幅安静、舒适的图画:在茂密的丛林中,鸟儿在枝头唱着婉转的歌儿,溪水在身边潺潺地流动,清新的微风轻轻抚过你的面颊,自己散步其中,完整融于大自然之中,让自己领会那些情景、声音、气味、感到,就能使自己的紧张慢慢得以松弛。
六秒健身法:这种方法是由美国心理大师凯斯·门罗开创,具体做法:抓住你可以利用的一点点空闲时间,哪怕仅有的6秒钟,什么也不要想,赶紧压缩腹部,收拢下颌,扭出发子,打哈欠。只要把这几个动作连接起来做,就能收到自我放松的后果。心理学上讲究身心互动,身材放松了,心理上自然也就放松了。这种放松训练法,适于平时练习,更合适开考答卷前的心理调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