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部再发通知,请求推动同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成果互认。目前北京二级以上医院已经实现了检查成果互认。
检查成果互认被视为解决“看病贵”的重要手段,但老百姓对此的反应却一直很平庸,没有感到到多少实惠。究其原因,重要有三方面。
一是患者因为病情需要转院就诊,往往是要从“小医院”向“大医院”转。而目前医院之间的检查成果互认基础上是“向上兼容”——即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一般都承认三级医院的化验单,而三级医院的医生往往“不信任”二级医院的化验单。很多患者转院前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化验单基本“拿不出手”。
二是便宜的检查项目“互认”,而贵的不互认。目前已经实现了检查成果互认的项目包含生化、免疫、血液这三大类,其中最贵的是丙肝抗体检查,收费为100元左右;最便宜的血糖检查,一般收费四五元;多数项目收费在30元左右。而动辄千元的核磁共振 、CT等影像检查并不在其列。按照卫生部的最新通知,今年年底可能实现医学影像材料互认和惯例临床检验项目成果互认。不过,核磁和CT都是各医院的“发财树”,这一新政能否在医院落实还是未知数。
三是检查成果互认并非强迫性的,是否需要重新化验检查,重要取决于病情变更及临床医生的断定。在目前互认的项目中,血液和生化检查成果变更很快,有效期很短。而现在的临床医生一般都是要靠化验单来“说话”,往往会劝告患者重新检查。这也是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不得已的手段。
通过检查成果互认,为病人“减负”——承诺很动人,愿景很美好,但若真要实现让老百姓省钱省力的目标,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刘元星)
相关阅读